武威雷台和前凉钧台考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威雷台和前凉钧台考辨

武威雷台和前凉钧台考辨   [摘要]基于对今雷台内汉墓封土情况的考察以及清代武威人段永恩有关灵钧台诗文的研究,本文认为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雷台最初应只是台下几座汉代砖室墓的封土。至后世,或于不知情的情况下,此墓封土又被重新加筑,从而形成今日所见之高台。后因其上供奉道教神仙雷祖而被称作“雷台”。作为一座汉代墓葬封土,雷台与张茂所筑灵钧台没有任何联系。因此,雷台不是前凉张茂所筑的灵钧台。 [关键词]雷台;前凉灵钧台;张茂;汉墓封土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33-02 十六国时期,在位于今甘肃、青海附近曾先后出现过四个以武威(古称姑臧)为中心的凉国,分别是前凉、南凉、北凉及后凉。其中,以汉族张氏所建前凉统治时间最长,对当时的凉国都城姑臧(今武威)城影响最大。据《晋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前凉在张轨、张茂、张骏时都曾对姑臧城进行增筑与扩建,经前凉张氏几代的不断修葺扩建,使当时的姑臧城成为“河西模范标准之城邑”,陈寅恪先生还将它与中都洛阳相提并论。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之人为的破坏,昔日姑臧城内宫阙、楼观今已基本无存,我们也只能在史籍中寻找那曾经繁华一时的姑臧故城了。 现存武威的前凉古迹中,除位于武威城东北隅的大云寺据记载为前凉张天锡“舍宫建寺”所留遗址外,应以前凉张茂所筑灵钧台为今日前凉故都武威另一遗存。张茂,字成逊,为前凉张?母弟,他年轻时“虚心好学,不以世利营心”,曾对前凉悉心治理,与张?同为前凉达鼎盛时期的奠基人。东晋大兴三年(320),州人推茂摄政,后其始筑灵钧台。据《晋书》载:“茂筑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灵钧台遗址,在《大明一统志》、清初《重刊凉镇志等史籍中多有记载,乾隆年间撰修的《武威县志》中亦有“灵钧台:城北,晋张茂筑”之记载。从中可知该台至明清之际在武威当地一直沿称“灵钧台”,多年来矗立于武威城北。 然而,上述史籍中虽多有“灵钧台位于武威城北”之记载,但都未能明确指出其具体位置,这为以后研究前凉所筑灵钧台留下了疑问。一般来讲,前凉张茂所筑灵钧台应是位于今武威西北海藏寺内高台。其主要依据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海藏寺台下挖出一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安肃兵备道使者摄甘凉道事延栋立的《晋筑灵钧台》碑记,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立古台”,此后该碑正式立于台上大殿前西侧,以示海藏寺内高台即前凉张茂所筑“灵钧台”。但乾隆年间撰修的《武威县志》中却又有“东岳台,城东北二里许,即灵钧台”之说。东岳台位于今武威市城北第十陆军医院后,此台所处位置也符合史籍中所载灵钧台“位于武威城北”之说。就在有关海藏寺内高台与东岳台究竟孰为前凉张茂所筑灵钧台存有争议之即,自上世纪后期以来,陆续出版的部分书籍,如《佛教大辞典》、《武威金石录》、《丝路访古》等书中突然又出现了以出土铜奔马的武威雷台为灵钧台之说。如果说武威海藏寺内高台与东岳台还有据可查,后期出版的书籍以出土铜奔马的雷台为灵钧台,却不见于任何史籍记载,不知其从何说起。 雷台位于今武威市城北金羊镇内,此台高约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 因台上供奉道教神仙雷祖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详,据台上清乾隆三年所立《雷台观碑记》记载,至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因“冰雹伤禾、敕建重修”,顺治初年毁于战火,后由甘肃副总兵刘友元主持维修、重建,康熙初年又曾进一步扩建,但毁于1927年地震。现存建筑有雷祖殿、风伯雨师殿、三星斗姆殿等,为1933年后重建。1969年10月 ,在雷台下发现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出土了包括后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在内的231件文物,从此,雷台汉墓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最早对将雷台称之为灵钧台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是武威学者李鼎文先生。在梁新民《武威史地综述》一书中,有李鼎文先生以书信形式回复梁先生此问题的内容,其中也提到前凉灵钧台为前二种说法,即海藏寺内高台以及东岳台之说,但就雷台为灵钧台一说,李鼎文先生“请其拿出证据”。近20年过去了,从未有人就此说法提出任何“证据”,但出版的部分书籍中却仍然沿用雷台为灵钧台这一说法。那么,雷台究竟是不是前凉张茂所筑之灵钧台呢?下文就这一问题阐述几点个人看法,不正之处,望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雷台实为汉墓封土 1969年,武威新鲜公社农民在雷台东南部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出土铜奔马的一号墓。该墓正东西向,墓门向东,为多室砖券墓。墓主推测为一张姓将军,年代约为东汉晚期。1996年,在一号墓北约5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墓。两座墓除规模不同外,其墓门朝向、墓葬形制、墓室砌法等基本一致,因此推测这是一处家族墓葬。二墓墓室距地表较浅,基本位于今雷台下。墓道内均明显发现夯层,土质较为纯净,表明其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