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倾心美好的长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仿佛倾心美好的长谈   刘欣欣是一位资深记者,在新华社供职多年,其从事新闻工作的业绩足可骄人。但他最近出版的新著《人性与灵魂》(天地出版社2016年3月),却像是诗人艾略特《荒原》里的夏天,来得有些出人意外。这是一部很特别的著作,全书18万多字,共15章75节,洋洋洒洒,贯通科学与人文之思,探讨人性的幽深与恢丽。它有学术书的体系,通识书的广博,科普书的想象,励志书的灵动,甚至也有哲思录的神韵,包括其所涉及的学科,也是跨越的和旁逸的:人学?人文学?心理学?都有所关联却又有所溢出,而作者自己的定位则十分明确,他称之为“人性学”。有学者读过此书,对这个定位也深表认同,并认为“本书有可能成为人性学的开山之作”。   一名之立,志存高远。“世界上有两个巨大的谜,一个是宇宙之谜,一个是人类自身之谜”,宇宙浩瀚无边,人性深不可测,而正因如此,世界才充满意义。所以人性学应该是大有可为的。美国有个哲学家叫乔姆斯基,他说人类的知识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柏拉图问题”:为什么我们拥有的材料如此之少而产生的知识却如此之多?另一个是“奥威尔问题”:为什么材料如此之多而产生的知识却如此之少?普遍的感觉,好像我们关于宇宙的知识属于前者,而关于人性的知识属于后者。我们有太多关于人性的故事,自己的和他人的故事,历史的和现实的故事,但对于人性的丰富性、深刻性、具体性,我们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还差得很远,既缺少理论的整合,也缺少体系的建构。   所以在这本书中,从前言到后记,都可见作者建构一种学科体系的自觉和努力,在作者看来,不仅“读懂了人性,你就读懂了这个世界”,而且“全面认识人性的美好和丑陋,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理想社会”。可以说,这是一个新闻人的文化自觉。作为有多年记者经历的新闻战线领导干部,刘欣欣为人性学的创立鼓与呼,为了写这本书,仅搜集资料就历经十载,并在书中“全景式地描述了人性的整体结构”,而每一篇“都力图打开人们心中的问号之门,回答当下人们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这种述学立论,出于责任担当,不忘现实关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可能更关心自己的阅读体验,无论作者的学科取向如何,关键是我们能否从书中获得教益和启示。换言之,一本立意谈论“人性与灵魂”的书,它本身是否体现了作者“人性”的风采和“灵魂”的光芒?对此,我想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人性与灵魂》堪称奇书,而奇中有正,正中有趣,趣中有品,特别是作者采取了问答录式的写法,似乎是与读者在倾心交流,运思清明,走笔淡定,知人论世,针砭时弊,举凡人心秩序、人性诉求、美丑善恶、古今中外,均举例典型,分析透辟,让人读进去就放不下,就仿佛是与友人的一夕长谈,既有“高谈一何绮,蔚若朝霞烂”的文本愉悦,也有“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的审美快感。   长谈的艺术,长谈的形式,好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正逐渐消失,包括朋友之间,也很少有围炉夜话的雅好与兴趣,以至于诗人木心感叹,真正的长谈,“只有赫尔岑与屠格涅夫的青春时代才会有”。这种现实关系的疏离,实际上也常常折射为书与读者的关系。一本书让人想到长谈,其思想学问的穿透力,话语方式的亲和力都可见一斑。在这里,作者和我们谈到了生命与欲望,理性与良知,也谈到了中国与世界,宗教与文化,还谈到了古今先贤与中外名著,从孔子到托尔斯泰,从康德到王阳明,从《红楼梦》到《阿Q正传》,可谓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许多话题都让人流连。比如关于阿Q,这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总是那副“撑船便撑船,舂米便舂米”,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样子,但作者?s从人性的角度,不仅对这个形象有新的同情了解,也可以说是重估了阿Q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他提问道:“谁不是阿Q?”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力的,因为阿Q精神的确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真实,人性的真实。作者长期的记者生涯,赋予他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可能就是对真实性的偏爱和执着,就像在这本书中,他总是直面生活中的人性,从不回避任何问题,因为他坚信:“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我之所以对阿Q精神的话题深感兴趣,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也曾对这个人物有过相似的思考,并在多年前写过一篇题为《〈阿Q正传〉和〈老人与海〉的文化比较》的论文。其实所谓文化比较,也就是精神比较,我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海明威笔下那个叫桑迪亚哥的古巴老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硬汉精神”“不能被打败”的原则和所谓“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只是他们所面对的异己力量的差异,前者是等级森严而礼崩乐坏的社会,后者是强大无比而酷烈壮美的自然,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前者是消极失败的,后者是积极胜利的,前者是自我欺骗和愚弄,后者是自我战胜和升华。而人性的悖论也就在于此,强与弱、正与反,乃至善与恶、美与丑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还是在人作为“社会历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