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历史教学反思.ppt

  1. 1、本文档共1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改历史教学反思

我设计 我学习 我命题 ---新课改历史教学反思 沛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洪才 2008.7. 提 纲 一、怎样看待新课程? 二、我们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吗? 三、我们如何整合教材、教学设计? 四、我们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五、我们如何应对新高考 六、人人动手写问题与反思(南京) 引 言 江苏高中新课改匆匆走完了一个轮回,刚刚接受了新高考的洗礼。三年之痒,几多困惑几多探索,面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高考成绩,新课改的成效到底如何?历史教学真正到了总结和反思的时候。 反思的重点 教材-----我们如何使用教材? 教学-----我们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考试-----我们如何应对新课程高考? 反思的结论 教材观------我设计-----合理性 教学观------我学习-----有效性 考试观------我命题-----针对性 关键词: 手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眼中有高考。 怎样看待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 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看历史新课程——一场教育领域的“洋务运动” 新课程倡导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教育教学理念,确实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及时的春雨,浇灌了中国教育久旱的大地。 新课程只要求操作层面(教材、课堂行为)的改革,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教育整体落后状况。宛如洋务运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却没有相应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没有先进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保障,新课程改革难免“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光打雷,不下雨”,现在则逐渐“式微”。 所谓的新课程一开始就不是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缺乏群众基础。新课程的发起只是一些喝了洋墨水的“专家”引领极少数自觉的教师企图挽救中国教育落后状态的运动。这种自上而下的“一股风”式的不彻底的改革注定步履维艰。虽然说最初的方案是先在部分地区试验,然后逐步推广。但中国式的“试验”鲜有失败,向来只报喜不报忧,所有的“试验”都只是“成功”,掩盖了“矛盾与困难”,几年下来,“人困马乏”之际,也是课程改革“式微”之时。 我看历史新课程——一场教育领域的“洋务运动” 作为教研员,我对许多改革成果持怀疑态度,我不想说新课程改革失败了,但触摸原生态课堂,我感受不到太大的变化,我们去听课,教师也会适当照顾我们“情绪”,我们去检查,学校也会送上一堆“新课程成果材料”。但你近距离和教师、校长交流,你会发现新课程似乎还停留在宣传、启动阶段。一些成果也只是一些学校部分教师的偶尔的“小试牛刀”,但就整体效果而言“假”字泛滥、“虚”太多。 但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新课程确实让我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课堂更加民主、师生更加平等。但对于中国的落后教育体制来说只是增添“新的武器”而已,“骨子里”依然虚弱。 我们不可否认新课程对中国教育的洗礼,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中国教育改革也必将经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过程。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我们的改革也必将更加深入。 易中天、王立群、纪连海、 袁腾飞们为什么这样红? 关注易中天,是因为他为我们的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他的迅速走红让我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为什么人们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而不喜欢我们的历史教学?对比易中天品三国,对比我们的历史教学,我认为我们的历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历史教学缺失了问题意识。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中天先生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 二是历史教学缺失了个性解读,缺少“品”的意识。虽然我们也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不能“跳出教材看教材”,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 三是缺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