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发现明代修筑长城题记考辨
[摘要]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明代为抵御西海蒙古的入侵,环西宁卫大修长城、边塞。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长城墙体坍塌、壕堑淤塞,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凭吊历史的对象,而参与修筑长城的民众也与长城的军事功能一道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2008年进行的明长城资源调查中,在青海省湟中县上新庄镇上新庄村南的贵德峡内石壁上发现了一处修筑长城墨书题记(以下简称题记),是青海省乃至全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修筑长城的题记,对于了解青海长城修筑、民族变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贵德峡;墨书题记;明长城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18-04
一、贵德峡及其所发现题记、长城的基本情况
贵德峡,又作归德州峡、水峡等,位于拉脊山中。此山的峡谷多为天然的通道,“察斯山(拉脊山)之峡谷,皆南北之通途,本河湟之锁钥,为古今之驿道”。[1]明正德以后,贵德峡成为西海蒙古进入西宁卫的重要通道之一,“归德州峡,城南一百里……自正德十年(海)虏入居西海,由北入境,遂为要害”。[2]《秦边纪略》中对贵德峡也有记载,指出这里是西海蒙古入侵的要道:“(南川口)东有归德峡,?^塌城沟,西有王沟儿峡,直接青海南。?门之外,申中刺卜番族,而南远抵黄河,直通河州之归德。故西宁之受祸者,南川居多焉。”[3]这些记载与西海蒙古频繁进犯南川地区的史事相符。如正德七年至八年(1512~1513),河套蒙古阿尔秃斯#8226;亦不剌部两次进攻南川。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五月,西海蒙古入犯南川,守备薛卿在王沟儿峡设伏。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西海蒙古入犯南川,大掠五日而还。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庄浪参将周钦率兵抵御西海蒙古于南川地区。虽然文献中没有明确指出西海蒙古进犯的具体路径,但由贵德峡进入西宁南川地区道路虽然狭窄难行,却是从环青海湖地区进入西宁盆地的一条捷径,也是耗时最少的一条道路,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清代以后,这条道路已经成为从贵德至西宁的一条主道。“清乾隆初改道从尕让至千户崖头滩,翻拉鸡山,经水峡 (亦称贵德峡)到上新庄入西宁,此道三日可达西宁,但峡窄路险,夏天多洪水,冬天结冰,人畜难行。至今单人单骑赴湟中、西宁仍走此道。”[4]
贵德峡内(当地人称小峡)有一道东西向的石梁,其向西延伸与对面的石山形成一道天然门闸,宽仅12米,当地人称之为石门。题记发现于西距石门0.39公里处的石壁上,其下方即为上新庄长城壕堑1段的起点,也是湟中县明代长城南端起点。石壁上的题记距地面高1.9米,共墨书20个字,分三行,第一行由于损毁严重,仅存一篆书“寿”字,字径4厘米。从字间距离等来看,似为负责者的姓名。但查诸文献,均未发现有包含“寿”的人名,具体事迹已难考证。第二行位于第一行之下15厘米处,从右向左残存墨书三行“?Z??吉五丈 □尔加四丈 □□□五丈”,为修筑长城的民族及所承担的工作量。其正下方为第三行“共十八丈”,字径1.5厘米。从“共十八丈”来推断,其上三行左侧还应有一行,但由于石壁表面钙化严重,已无法辨识。题记的下侧为湟中县的长城起点,此段长城属壕堑,也就是《西宁志》记载的“边壕”,其构筑方式是在山坡上从高处向下削挖,形成宽5~7米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向下开挖,形成壕堑,壕堑内开挖出的土堆在一侧形成土垄,壕堑上宽5.4~7米,底宽1.2~3.2米,深0.8~1.8米;削山部分高1.6~6米;垄底宽2.8~5米,顶宽1.2~2.5米,高0.3~2.5米。现在壕堑内外长有茂密的沙棘、红柳、猫儿刺及边麻等植物,壕堑痕迹依然清晰可辨。参照修筑于明代万历元年的边壕尺寸“口阔二丈,深一丈五尺,底阔一丈”的记载,可排除因坍塌、淤塞等自然因素的损毁,壕堑的建筑规格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二、题记年代考辨
该题记并未注明此段长城的修筑时间,结合文献记载和青海境内明长城遗存的分布情况推测,似应修筑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根据《西宁志》记载,现存于湟中县境内的明代长城,主要修筑于四个时期:隆庆六年(1572)、万历元年(1573)、万历二年(1574)和万历二十四年(1596)。其中万历二十四年(1596)修筑的是西石峡口至娘娘山段,[5]也就是从今天湟中县与湟源县交界处开始,至湟中县与大通县交界的娘娘山段;万历二年(1574)修筑的是“自西川、乾河山、大小康缠、打草沟山等处起,哈尔卜山止”的长城,即今天的湟中县乾沟至西石峡段;万历元年(1573)修筑的是“自南川大桦坡起,西川干沟止”的长城,即今天湟中县甘河滩镇坡家附近至乾沟附近的长城;隆庆六年(1572)修筑的是 “又巴暖三川……南川等地方,峡榨、边壕、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我和红领巾的故事”分享汇 课件.ppt VIP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 VIP
- 农村土地永久转让协议书(简单版).pdf VIP
- egi-128通道电极数字和电极名称对应关系.docx VIP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pdf VIP
- there-be-句型讲解与练习.ppt VIP
- 清洁生产教材.ppt VIP
- 【一诊】绵阳市高三2022级(2025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含标准答案).docx
- 【一种新型软体仿生机器人的结构设计8200字】.docx VIP
- 《民航安全检查(安检技能实操)》课件——第五章 服务、礼仪基本知识.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