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4001—2016正式版-.docx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ICS 13.020Z 00I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4001—2016/ISO14001:2015代替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Requirementswithguidance for use(ISO 14001:2015,IDT)2016-10-13发布2017-05-01实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次前言III引言IV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3.1 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13.2 与策划有关的术语23.3 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43.4 与绩效评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54 组织所处的环境64.1 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6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64.3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74.4 环境管理体系75 领导作用75.1 领导作用与承诺75.2 环境方针75.3 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86 策划8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86.1.1 总则86.1.2环境因素86.1.3 合规义务96.1.4 措施的策划96.2 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96.2.1 环境目标96.2.2 实现环境目标措施的策划107 支持107.1 资源107.2 能力107.3 意识107.4 信息交流107.4.1 总则107.4.2 内部信息交流117.4.3 外部信息交流117.5 文件化信息117.5.1 总则117.5.2 创建和更新117.5.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118 运行128.1 运行策划和控制128.2 应急准备和响应129 绩效评价13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139.1.1 总则139.1.2 合规性评价139.2 内部审核139.2.1 总则139.2.2 内部审核方案149.3 管理评审1410 改进1510.1 总则1510.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1510.3 持续改进15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指南16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GB/T 24001—2016与 GB/T 24001—2004之间的对应情况28参考文献30按字母顺序的术语索引31前言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准代替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与GB/T 24001—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性变化如下:——采用了ISO/IEC导则第1部分附件SL中的高阶结构;——修改了术语和定义;——提出了战略环境管理的思维;——采用了基于风险的思维;——强化了领导的作用;——承诺从污染预防扩展到保护环境;——强调将环境管理体系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更加强调提升环境绩效;——明确要求运用生命周期观点;——细化了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要求;——更加强调履行合规义务;——对文件化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英文版)。本标准由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华厦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国家认监委认证技术研究所、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天津天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南京造币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进、王顺祺、王瑜、杨振强、杨晓涛、刘克、林翎、陈春瑜、李辰暄、孙佳林、张瑜、糜建青、任贤全、詹松光、顾军、胡轶敏、周忻。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24001—1996、GB/T24001—2004。引言0.1背景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必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这“三大支柱”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因污染、资源的低效使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值已发生了变化。因此,各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以期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本标准旨在为各组织提供框架,以保护环境,响应变化的环境状况,同时与社会经济需求保持平衡。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环境管理的系统方法可向最高管理者提供信息,通过下列途径以获得长期成功,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创建可选方案:——预防或减轻有害环境影响以保护环境;——减轻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有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