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服饰民俗.pptVIP

  1.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及其作用 1、服饰民俗 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 2、服饰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目的: 受人类最初的羞耻观念支配; 出于保暖御寒的目的; 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装饰而已。 我们认为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义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了人们能够生存的目的。 不仅能够御寒取暖,而且也能防止各种侵害人体的虫类、风雨、禽兽等。 而服饰的审美意义是后来才产生的,而且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当服饰产生以后,就不只简单的作为御寒装饰之物而出现,而是与社会政治、礼仪法制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连的。 我们将首先介绍一下历史上中国汉族服饰的基本状况。 二、汉族传统服饰的构成 头衣:上古贵族头衣分:冕、弁、冠 体衣:衣、裳 足衣: 配饰 (一)头衣: 1、冕,原为天子、诸侯、大夫的祭祀时用的首服,后为皇帝专用。 历史久远,《史记》即有“黄帝造冕垂旒(liu,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 夏商周三代皆用冕服,至周已完全定型。 冕服一直沿用到明朝灭亡。 延 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 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 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旒 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玉笄 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 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2、弁(bian),仅次于冕,也是一种较尊贵的头衣。自天子至士皆可戴。 弁由数块皮子拼成,上锐下广,如两手相合状,皮块相连处缀以五彩玉石。 古代有爵弁、皮弁、韦弁、冠弁之分。 战国爵弁头形(塑像) 3、冠,仅次于冕弁,是一般贵族戴的普通头衣。 (1)古代男子20岁要举行冠礼,以示成年。春秋时人们很看重冠,20岁以后冠是必戴的,当冠不冠则被视为非礼。 《左传·哀公十五年》载:卫国内乱,子路参加了平乱的战斗。 战斗中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2)冠的形制与作用于后世的帽子有很大的区别。 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罩住,而是由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 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居民牢固的人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有半点损伤,所以,一直保留着蓄发的习惯,冠的作用主要是把蓄留的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加上冠后还要用笄(ji)、簪(zan)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加以固定,笄与簪为一物,先秦为笄,汉后叫簪。 古代妇女不戴冠,但也用笄簪固定发髻。 为了区别,固定冠冕的叫横笄,只固定头发的叫作发笄。 戴冠是贵族成年男子的权利,平民百姓与儿童、罪犯是没有资格戴冠的。 (3)儿童时代,头发任其垂下,称为髫(音条)。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头发长了,便紧贴着发根扎在一起垂于脑后叫作总发。 如果把头发扎成左右两股,就叫总角。 因为象兽的两只角。 古代有一种刑罚称“髡(kūn)刑”,就是剃光头。 未受髡刑的罪人通常用青布束头,故称“苍头”。 苍指青黑色,这种颜色在古代不是正色。而古时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因此,苍头也是奴隶的装束。 《战国策·魏策》“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苍头指的就是充军的奴隶。 4、帻,从头巾发展而来。 帻的作用就是盖住发髫,这种帻可一直盖到前额。 帻本是平民头衣,自汉代起,巾帻也被戴冠者借鉴去了,即在冠下加帻。 春秋时还有一种古俗,即出卖自己妻子肉体来谋食的男子必须用绿头巾裹头。 汉代以后,绿帻成为贱者之服。 这种绿头巾,元明时期又演变成绿帻。 元明娼妓及乐人之家的男子亦裹青碧头巾, 后世所谓“戴绿帽子”,大概就是从这儿来的。 5、幞(fu,二声)头,古代男子头巾。原为皂绢,向后裹发。 也有的人认为源于陌头,又称肖头。 陌头的裹法,类似于陕西包头的羊白肚手巾。 自后周武帝始,幞头正式定名并进入上层社会。 唐初,从皇帝至平民皆用软脚幞头。 至宋代,幞头上至天子,下到百官皆可使用。因为幞头用乌纱做成,所以也叫“乌纱帽”。 唐宋以后,幞头、乌纱帽成为官员们最主要的头衣,而民间以各种巾、帽为主。 明代,幞头是官员们的朝服,乌纱是常服,其体制是前低后高,两旁插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束发。 6、胄,古代的头盔。 秦汉以后称“兜鍪(mou,二声)”,后又称“盔”。今天的钢盔就是从古代的胄发展而来的。 戴胄时不摘冠,而是在冠上加胄。 胄不但保护头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