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_中小板和创业板IPO抑价的比较研究.docx

主板_中小板和创业板IPO抑价的比较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板_中小板和创业板IPO抑价的比较研究

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IPO抑价的比较研究葛帮亮(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8)【摘要】本文运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国沪深两市IPO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新股发行抑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A股市场普遍存在IPO抑价的现象,但不同市场上的IPO抑价程度差异较大,个股抑价水平也有较高的离散程度;不同市场的IPO抑价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其中上市首日换手率和公司规模是三个市场共有的影响因素;每个市场上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同一个指标对不同市场的影响效果也不同。【关键词】IPO抑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比较研究一、引言根据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内,新股发行价格应依据市场需求而定,不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即使偶然的供需失衡,在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影响下,超额收益也会很快消失。196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IPO抑价问题,随后不少美国学者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在成熟市场和非成熟市场中,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新股IPO普遍存在抑价现象,多数国家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在10%~20%左右,而中国A股市场新股抑价程度明显高于国外。目前,学术界对新股抑价的来源及其成因并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全面地解释这一现象。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均表明国内市场IPO存在明显的抑价现象,但大都只是针对某一个市场,且以中小板和创业板居多。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各层次市场在发行标准与条件、制度设计、风险特征、估值水平等都有所区别,因此,有必要对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新股抑价现象作一比较分析。我国IPO市场准入经历了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转变,2006年开始实行IPO询价制与网上定价相结合的方式,2009年中期和2010年底先后实施了两轮新股发行改革,但市场依然存在明显的“炒新”现象,为此,证监会在2012年4月启动了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金融危机后2009年6月IPO第六次重启以来国内发行上市的新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是否存在IPO抑价现象,以及抑价的影响因素,并分组对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作一比较研究。二、文献回顾西方学者对IPO抑价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比较经典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证券市场完备有效为前提假设,认为折价是由于发行人与主承销商刻意低定价造成的;二是认为二级市场存在过度反应,高估了新股的价值,从而导致了折价现象。基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并融合现代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学者们提出了诸多解释理论,主要包括“赢者诅咒”理论(Rock,1986)、信号传递理论(Grinblatt和Hwang,1989;Allen等,1989;Welch,1989)、所有权与控制权原因理论(Brennan和Franks,1995)、投资者声誉假说(Cater和Manaster,1990;Loughran和Riter,2002)、投资银行信誉假说(Baron,1982)等。各观点均能在某个层面上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由于IPO抑价现象比较复杂,至今仍未形成一种能够被主流意识普遍接受的观点。我国对A股市场IPO抑价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样本选择、模型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如陈工孟等人(2000)的研究支持信号传递理论,而浦剑悦等人(2002)的研究结果却证伪了该理论。研究大都表明国内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IPO抑价,但无法充分解释我国IPO首日抑价率远高于国外市场的现象。鉴于传统变量的解释能力有限,一些学者开始转向市场结构、制度和行为的研究。刘煜辉和熊鹏(2005)以及田利辉(2010)认为,发行额度制和固定发行市盈率的制度安排是导致IPO超额抑价的根本原因,而国外信息不对称等假说在我国缺乏立论基础。曹媛媛和王春峰(2003)、杨记军和赵昌文(2006)、王海峰等(2006)、肖曙光和蒋顺才(2006)以及周孝华等(2006)则研究了制度变迁对我国IPO抑价的影响;邵新建(2010)从市场情绪的周期性波动角度对IPO抑价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此外,也有学者从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关联性入手进行研究。本文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于考察和比较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IPO抑价现象。□·14·2013.8下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解释变量符号及其变量的定义三、研究设计1.样本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金融危机后IPO重启以来,即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我国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并作以下剔除:①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②剔除之前已发行B股或H股的公司样本。为了确保样本的可比性,本文仅以国内首发A股的一般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确定样本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