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解读抒情诗《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docVIP

多重解读抒情诗《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重解读抒情诗《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多重解读抒情诗《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 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中学 611800 摘 要:《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读者多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康桥情结”明确显示,康桥已然不仅是实实在在的一座纯美的小桥,更是作者一种精神情感的象征。本文旨在以“彩虹似的梦”和胡适对徐志摩人生观的评价,来浅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多重情感 内涵解读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歌意境柔美悠远,风格清新飘逸,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正因为它那柔美飘逸的意境和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多少年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与钟情。语文教材几度更易,也从未把它删除在外,由此可见《再别康桥》一诗地位之非同寻常。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一般读者多是一知半解,或是朦胧迷离。而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里,对其情感内涵的解读也是单方面、浅层次的,多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lsquo;单纯信仰rsquo;,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我想以“彩虹似的梦”和胡适的这句话来引领我的这篇文章,浅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多重内涵。 一、爱情梦——爱 徐志摩邂逅了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从此他便堕入了一场不能自拔、刻骨铭心的爱恋中。他爱上了像精灵一般的林徽因,为她写下了无数情真意切的诗句。应该说,对林徽因的爱,是徐志摩第一次真正的恋爱,也是他人生中迟到的初恋。 然而,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无果而终。他不无留恋而又遗憾地写道“我这辈子就只那一春”,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他只得自我安慰似的说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位令徐志摩痴情深爱的女神,这份失落的萦怀终生的爱情,在《再别康桥》中完美再现: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表面上看,诗人描写的是夕阳照耀下康桥的“金柳”,但仔细想想,“新娘”、“艳影”不正是描写女子的词汇吗?而且诗人选取少女最美丽的时刻、最婀娜的身姿,不正恰好和林徽因与他相遇时的16岁的妙龄相吻合吗?而“在我的心头荡漾”,不也正是诗人对女神、对爱情的痴迷陶醉吗? 至美如金的康桥,对徐志摩来说,留下了太多的初恋的美好回忆,是他一生刻骨铭心的爱的圣地。康桥的记忆,是为了那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一座桥,一种存在的风景。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徐志摩对康桥的赞美,包含着他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对爱情的歌颂。也就是说,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这构成了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真正的秘密。 二、政治梦——自由 徐志摩曾言道:“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想要我将来进lsquo;金融界rsquo;的,而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徐志摩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梦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为此,徐志摩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学习期间,徐志摩确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是保守的,但不顽固。”所以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徐志摩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核心是“自由”,而这一节诗中写到的“青荇”在“水底招摇”,其实颇有深意。 “招摇”二字,蕴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而“油油”是茂盛之意。青荇的生命力旺盛,意在传递康桥“自由”的思想在作者心中的葳蕤生长。而“甘心”二字,更是表现出作者在康桥的爱抚和熏陶下,对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倾心追慕和永久恋情。 但是归国后,内忧外患、战火连连的中国在“五四”后掀起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这片土壤里找不到生根发芽的沃野。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在中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它注定是要破灭的。诗人曾经无比向往的政治梦想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外辱内患、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中夭折了。 三、文学梦——美 徐志摩留学欧美期间,诗受到了西方浪漫派、唯美派以及象征派等多方面的影响:英国学者罗素的浪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