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古漢語中的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現象,掌握雙聲、疊韻、疊音詞、聯綿詞、字母、古音通假等概念,要求學生按順序記住三十六字母和上古三十二聲母。掌握假借字產生的兩種情況,能夠對古書中常見的通假字進行歸納和總結。 【重點及難點】:三十六字母、古音通假的分類和原則 ? 在《詩經的用韻》一節中,我們已經知道《詩經》用韻所反映出來的先秦韻部系統和現代漢語不同,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知道先秦的聲母系統與現代漢語也不一樣。本節將主要講授一些古聲母方面的知識,另外,還將介紹關於古音通假的一些常識。 一、基本概念 聲母:指漢語音節開頭的輔音,例如在普通話dong這個音節中,輔音d就是聲母。有些音節沒有聲母,直接以母音開頭,其聲母等於零,習慣上稱作零聲母。例如an為零聲母。古代沒有表示聲母的音標,表示聲母的方法是選用一定的漢字作為代表,這些聲母代表字稱作聲紐、字母或聲類。 聲紐:又稱音紐或紐。大概古人以為聲母是一個字音的樞紐,所以將它稱作聲紐。最早提到“紐”的文獻是唐代孫愐的《唐韻·序》。[[1]] 字母:字母相傳是唐末僧人守溫根據當時漢語聲母的實際創制的,[[2]] 共有30個,每個字母代表的聲母就是它自身的聲母,例如“明”代表的聲母是[m]。到了宋初,有人根據當時的語音實際,對這30個字母的次序及取字進行了整理,同時增補了6個字母,即成了36個字母。這36字母大致體現了唐末宋初漢語的聲母系統。(見下頁) 聲類:某一類聲母的總稱。聲類是經過繫聯韻書的反切得來的,並沒有經過音位歸納處理。在某一韻書中,凡是反切上字能夠聯繫在一起的,就算一個聲類。 五音、七音和九音:傳統音韻學從發音部位的角度對三十六字母進行分析所得出的類別。五音的分法最早見於《玉篇·五音聲論》,其名稱為:喉、舌、齒、唇、牙。[[3]] 後來從五音的舌音中分出半舌音,從齒音中分出半齒音,合稱為七音。這種分法最早見於南宋張麟之重刊的《韻鏡》和鄭樵的《通志·七音略》。到了南宋的《切韻指掌圖》,又將七音中的唇音分為重唇音和輕唇音,將舌音又分為舌頭音和舌上音,將齒音分為齒頭音和正齒音,將半舌音和半齒音合稱為舌齒音,這樣就成了九音。 發音部位……清濁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唇音 重唇音 雙唇音 幫[p] 滂[p?] 並[b] 明[m] 輕唇音 唇齒音 非[pf] 敷[pf?] 奉[v] 微[?] 舌音 舌頭音 舌尖中音 端[t] 透[t?] 定[d] 泥[n] 舌上音 舌面前音 知[?] 徹[??] 澄[ ] 娘[?] 齒音 齒頭音 舌尖前音 精[?] / 心[s] 清[??] 從[?] / 邪[z] ? 正齒音 舌面音 照[?] / 審[?] 穿[??] 床[?] / 禪[?] ? 牙音? 舌根音 見[k] 溪[k?] 群[g] 疑[?] 喉音 零聲母 ? 影[0] ? ? ? 舌根音 ? ? 曉[x] 匣[?] ? 舌面中 半母音 ? ? ? 喻[j] 半舌音 舌尖中音 ? ? ? 來[l] 半齒音 舌面前音 ? ? ? 日[r] 二、古漢語的聲母 (一)上古聲母 上古,指先秦兩漢時期。上古時期漢語共同語聲母系統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上古聲母系統的一些基本常識。 1、關於上古漢語聲母演變的幾個重要結論 (1)古無輕唇音 由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首先提出。 “古無輕唇音”,是說上古時期的唇音聲母只有重唇音聲母“幫滂並明”(雙唇音),沒有輕唇音聲母“非敷奉微”(唇齒音),輕唇音聲母是從重唇音聲母演變出來的。 這個結論主要是根據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異文、注音、聲訓材料及諧聲字現象提出來的,例如: 通假異文:封域/邦域;附婁/部婁;扶服/匍匐;伏羲/庖羲;蕪青/蔓青;汾水/盆水 古代注音:《說文·女部》:“娓,讀若媚。”《肉部》:“膴,讀若謨。” 聲訓材料:《釋名·釋州國》:“邦,封也,封有功。”《釋名·釋姿容》:“負,背也,置項背也。”“望,茫也,遠視茫茫也。”《釋名·釋宮室》:“房,旁也,在堂兩旁也。”《爾雅·釋言》:“靡,無也。” 諧聲字:非——悲輩排裴;反——版板扳叛;番——播潘蟠鄱;奉——棒捧埲菶;未——妹寐昧魅 漢語方言中還保留這些痕跡。例如湖南衡山“浮(起)”“孵(雞崽)”“(黃)蜂”的聲母分別讀“袍”“抱”“烹”。湖南東安的“馮、逢、縫”等讀“彭”。 (2)古無舌上音 由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首先提出。 “古無舌上音”,指在上古聲母系統中只有舌頭音聲母“端透定泥”,沒有舌上音聲母“知徹澄娘”。舌上音聲母是後來從舌頭音聲母中分化出來的。 這也是根據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異文、注音、聲訓材料及諧聲字現象提出來的。例如: 通假異文:衝子/童子;天竺/身毒;滹沱/呼池;孟豬/明都;追琢/雕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