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科学 2015年第2期 张晓红:羊皮重写纸上的童话乌托邦
羊皮重写纸上的童话乌托邦
— — 解读 《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张晓红
摘 要:在 “后追杀令”时代 ,拉什迪通过创作 《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1995)
重访 “想象的家园”。向后回望的怀旧情结和向前预设的乌托邦冲动交织在一起,在
拉 氏童话书写中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童话的乌托邦效应在作者一主人公一读者这
一 完整文本链上运作。拉什迪借 “外显作者”兼小说主人公莫里斯之 口,以 “形式
化撒谎”的名义创造 了集写作策略、文化策略和政治策略为一体的复合型文本策略,
制造 了童话性、互文性和政治性交融渗透、互相强化的文本效应 。遗憾的是,虽裹
着童话外衣,小说的政治表 白和道德说教意味过于浓厚,情节构造和人物塑造方面
存在明显缺陷,有刻意讨好穆斯林读者以求和解之嫌,缺乏拉 氏早期作品审美留白
和政 治反讽 的张力 。
关键词:拉什迪 ;“形式化撒谎”;羊皮重写纸;童话性;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 :1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5833(2015)02-0174-09
作者简介 :张晓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 (广东 深圳 518060)
英裔印度作家萨尔曼 ·拉什迪是闻名遐迩的 “后殖民文学教父”,其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力
可与马尔克斯、格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等文学巨匠比肩。1981年问世的 《午夜之子》三次
问鼎英语界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奖——布克奖:1981年的布克奖、1993年的 “布克奖二十五年最
佳”、2008年的 “布克奖四十年最佳”;1999年名列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社评选的 “百部二十世纪
最佳英语小说”。拉什迪的创作旅程始终与政治捆绑在一起,他因政治声名鹊起,也因政治备受
争议和诟病。 《午夜的孩子》 (1981)问世后,英迪拉 ·甘地一纸诉状把拉什迪告上法庭,指控
他侵犯名誉。 《羞耻》 (1983)一书发行后,在巴基斯坦遭禁。1989年2月,伊朗前宗教领袖霍
梅尼悬赏重金,号令全世界穆斯林追杀在 《撒旦诗篇》 (1988)中出言不逊的拉什迪及其出版
商。不久后,位于加利福尼亚伯克利的两家书店被火焰炸弹击中。在伦敦帕丁顿宾馆,拉什迪侥
幸逃脱 自杀式恐怖袭击。其 日语翻译遭谋害,意大利语翻译在米兰被砍伤,挪威出版商险些中枪
身亡。拉什迪本人则在苏格兰场警察的保护下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一部反
映移 民生活和流散经历的小说,何以在后冷战时期掀起血雨腥风的 “拉什迪事件”?一个生活在
“追杀令”阴影之中的写作者如何进行创作,又拿什么 自救和救人?来 自穆斯林家庭背景的拉什
迪持何种宗教观,又心存怎样的文化愿景?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我们启开拉什迪创作的阿里巴
收稿 日期:2014-10.1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拉什迪的童话诗学和文本政治研究”(项 目编号:12BWW033)的阶段性成果。
174
社会科学 2015年第 2期 张晓红:羊皮重写纸上的童话乌托邦
巴之门,透视其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政治美学的价值取向和意义内涵。
“追杀令”在拉什迪的人生轨道上投下了一条长长的阴影,但它似乎并未改变作家一贯的意
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他保持着高调介入政治的姿态,坚持政治化写作道路,持续关注艺术创造力
和政治效力的关系问题。拉什迪声言, “我发现 自己是一位政治小说家。我从未刻意为之,但本
性难移。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与政府叫板,我这么做是为了讲故事,为了杜撰。我想,虚构的魅
力在于它是一种形式化撒谎”①。 “形式化”反映了拉什迪的诗学主张和美学取向, “撒谎”传达
出作家的思想立场和写作策略。这样一来, “形式化撒谎”可被解读为带有强烈个人性质的一种
文学政治观 。拉什迪 “撒谎”,多用故弄玄虚、鱼 目混珠、瞒天过海、移花接木一类的手法,言
说 “被压抑的真相”,纠正历史上被 “歪曲的真相”。②拉什迪坚持己见, “所有的艺术都带有挑
衅性……我想用艺术激发你,让你思考和感受”⑧。他指出,艺术作品 “不能脱离政治,以及历
史”,因为艺术作品 “不是在社会和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