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 鼓楼资料.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m 鼓楼资料

Mm 鼓楼资料 暮鼓晨钟的不老传说    “钟鼓楼中,终古钟鼓撞不断;凤凰塔缝,奉皇凤凰引难鸣”。这幅对联对于现在的南昌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偶尔有人说起,也许很多的南昌人都不知道它是南昌钟鼓楼上的一幅对联。   冬日里难得一个晴天,迎着寒冷的阳光从象山路走过,江西画院旁边的一个社区里的居民悠闲地在江鹰包行吃包子,热腾腾地蒸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很是惹眼。33路公交车晃晃悠悠地从渊明路开过来,车上是一些在寒冷中木纳的脸。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性,所以生活都是不紧不慢的样子。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南昌的钟鼓楼了,在古代没有时钟,记时靠日圭和漏壶,老百姓全靠官府设置的钟鼓楼,来传递报时的信息。南昌城最早的谯楼设在普贤寺内。明朝洪武年间,都指挥宋晟在广济桥西南岸兴建“钟鼓楼”,飞檐5层,内为重屋3层,楼前建台,台上放置日圭,室内置漏壶计时,钟楼画角(古乐器)列置其上,楼后设阴阳学署。楼成后,将普贤寺铜钟移至于楼内。一百年后,钟鼓楼因岁月日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府衙虽然多次进行过维修,但仅仅是对破漏之处作一些修补。弘治7年(1494),巡抚都御史邓公辅看到此楼十分破旧,便命南昌府同知张汝舟拆旧建新,楼高7丈,屋广40丈,共建房屋18间。阴阳学署和漏壶之室按旧制仍设屋内,将日圭之台移到大门之外大门对着大街,门上挂了一块“授时”牌匾,为使楼基不会受到东湖波涛的侵蚀沿湖以石护岸。重建工程自这年冬季动工,由南昌府经历(正八品官衔)王兴隆督办。弘治9年3月竣工,用去木料近万根,瓦近25万片,新楼重檐翠飞,气势恢弘。从远处望去如出霄汉之上,登高远览,又像在埃土盖。万历15年(1587)7月,知府范涞复修,竣工后作诗一首以示庆祝,有“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清波”之句。明朝末年,钟鼓楼毁于兵燹。清朝初年,巡抚、兵部侍郎蔡士英重建钟鼓楼,兵部右侍郎万恭作记。新楼高8丈,宽4丈,“飞榱勒栋,丛锐错节,耸东湖而隘西山”。 晚清时钟鼓楼又被焚毁,官府在章江门内西大街(今子固路)兴建鼓楼,将铜钟移来。鼓楼仍坚持每天黄昏时鸣钟18响,接着发鼓计时。每夜五更,每隔2小时敲鼓12下。第二天凌晨五更告罄再鸣钟声,宣告新的一天开始。据说钟鼓楼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凋敝,历经战乱,在毁坏中消亡。到新中国成立后,就再也看不到钟鼓楼的模样了。而只空剩下一个地名延续到现在。今天在这里还能够感受到作为主导时空,报晓示昏的权威地的不平凡的气韵。但是,这一切都只有在史料中才能够得以知晓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离它越来越远,近乎传说了! 注:同知;宋代枢密院不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官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辽代设同知府事、同知州事。金、元时每府或州设同知一员,明清定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清代的同知,称为州同。此外,地方政权“厅”的长官,也称为同知。清代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永昌钟鼓 楼   永昌钟鼓楼(又名声教楼) ,位于永昌县城中四街交汇之处。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距今近400年。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分楼阁和楼台两部分。台基边宽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楼阁重檐庑殿顶共二层三檐,下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置格扇门,门左右置楹窗,斗拱为双翘无昂,共五踩,卷刹弧线。上层屋檐及檐柱向内紧收,面阔仍同下层。最上层为屋顶,上置宝顶。楼台以夯土板筑,四周包砖,两道拱门纵横其中,通达四街。楼体四面各悬巨匾三块,匾文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东上、中、下);“文运天开”,“魁壁联辉”,“云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西上、中、下);“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北上、中、下)。台基拱门上镌有:东“大观”,南“迎熏”,西“宁远”,北“镇朔”。一层楼台上置大铁钟一口,内置大鼓一面。整个建筑结构谨严,造艺精湛,高耸挺拔,雄伟壮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   钟鼓楼曾多次维修。清顺治时参将郑续善补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白钟麟动员乡里大事修缮。此后200多年里,经历了多次地震。民国十六年(1927)大地震后,楼体倾斜下陷,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层层渗漏,有倒塌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几次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重修,1984年6月24日动工,1986年6月底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文化部们参加剪彩验收。维修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样。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杉,飞头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础,以钢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璃制品厂重造琉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