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县衙的概况.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县县衙的概况

叶县县衙的概况 叶县县衙戒石铭 叶县县衙 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摄影:段丹娜) 戒石铭 叶县县衙的戒石铭,是县衙内唯一一座碑式官箴。碑高2.1米、宽1.28米,厚20厘米。1997年7月叶县修复县衙清理地基时发现大堂前甬道正中有碑座,经考证为戒石碑。明嘉靖《叶县志·公署》有“戒石亭在仪门内”的记载,而修复的叶县县衙正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所建,作为明代县衙,戒石亭在甬道正中,与史实记载吻合。 “戒石铭”碑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碑背面则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曾任叶县县尉的黄庭坚书写的官箴,内容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为官警句,来自后蜀主孟昶,他自己“骄奢淫逸”,却立志整饬吏治,于是在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令箴》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按史书记载,立戒石铭始于宋代,由宋太祖赵匡胤首倡。宋王朝建立后,他总结后蜀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取后蜀主孟昶《戒谕辞》中四句,令全国各级官员作为诫谕。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国。到了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宋高宗颁黄庭坚所书写的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于座右,以为晨夕之戒。从此,黄书《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大衙,流传日广,成为官场上的名言警句。元、明、清未有更易,但形式上有所变化。宋人将《戒石铭》碑置于座右,明人则置之甬道,并在碑阳镌“戒石”两个大字,到了清代前期,又将《戒石铭》以碑亭形式移置于大堂正中甬道,“戒石”二字也被“公生明”三字所取代,后又将立石改为牌坊,仍照石刻字样书写铭文。《戒石铭》的设置,有取古人“刻于盘盂,勤于几杖,居有常念动无过事”之意,是封建皇帝对地方官员申明约束,使其感激自励,远罪迁善的一种手段。立于大堂前,使署内人员于出入之间,特别是审理案件时举目可望,以达到时时自省的效果。但实际上,这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碑刻,只是一纸空文,挡不住一些官员对利益的强烈欲望,虽然历代有杖责、流放、枭首甚至剥皮等对贪赃枉法者的处罚,可贪赃枉法者依然不少。很多人眼中看的是戒石铭,但心中想的却是声色犬马 叶县县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据省文物局1997年10月组织专家论证,叶县县衙群落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县级衙署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风格,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特点及变化规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的重要实物依据。叶县县衙的整体布局由中轴线和东、西侧副线上的建筑群体组成。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卷棚、大堂、宅门、二堂、三堂及附属的东西班房、六科房和东西厢房等组成;东侧副线分别为厨院、知县宅及狱房等建筑;西侧副线依次为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等建筑;三堂后为大仙祠和后花园;大门东侧有编钟演奏室和文物展室,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我国古代宫廷音乐,还可以浏览我国仅存的珍贵文物70多件。 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全国现仅存的3座古县衙之一,也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古官署衙门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据省文物局组织管家论证,叶县县衙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风格,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特点及变化规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叶县明代县衙位于叶县东大街,占地16848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整个建筑群由41个单元,153间房屋组成。中轴线上自前至后布列着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辅助建筑在其东西依次展开,布局合理,风格古朴,充分显示了明代县级政权官署衙门的规制和风貌。内设编钟演奏厅、文物展室等,陈列300多件(套)文物,其中70多件为国内所仅有。      叶县明代县衙不但规模宏大,气势宏伟,而且还是一座五品县衙。根据我国古代的官制,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衔,而叶县知县却为五品县令。按照明代体制,全国的属县分为上、中、下三等。叶县地域宽广,由汉代的叶县、昆阳、红阳、舞阳4县组成,每年上缴赋税10万石以上;加之根据畿、望、紧、赤的条件,叶县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处于紧的位置,故县令多由同知衔的五品官担任。因此,县衙的规格也比一般的要高。   走到衙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朱漆大门,挺拔的青漆门柱和向两侧张开的八字墙。叶县是由汉代的叶县、红阳、昆阳三县全部和犨县的部分并为一县的,时称大县,县官级别多为五品,故得享受三间大门、五间厅堂的待遇。县衙门前明柱上有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知县欧阳霖到任时所撰“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楹联。   进入县衙,大门前紧接仪门。仪门东侧为萧曹庙,为纪念西汉名相萧何、曹参而建。明太祖朱元璋重视吏治,让县令都要学习萧曹的治国方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