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_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国际人才培养.docx

游学_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国际人才培养.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游学_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国际人才培养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游学”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国际人才培养■谢丽惠赵恒伯游学现象的产生顺应着社会历史发展脉络,呈现出不同时期人们对游学的种种需求差异产生的强大市场力量上,对游学经济的认知在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游学市场更清楚地显现出其经济价值。但是,市场自身的缺陷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亟待业界和政府职能部门思考对策。基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分析游学产品产生的历史根源、价值作用和意义,及其现当代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必须从政府、旅游公司等承办机构及参与者三方利益角度思考问题的缘由,探寻游学国际人才培养的新对策。[ 关键词 ] 游学经济; 国际贸易; 市场失灵;政府管理[中图分类号]G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4)10-056-05[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全球视野下地方高校外语教育的创新、融合与发展研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要”(12YY2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GL1328)、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公共管理视域下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谢丽惠,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江西南昌330022)赵恒伯,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 江西南昌330100)游学一词,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业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学术界对于游学一词,也各有褒贬,颇有争议。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游学博闻”是谓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在人们的观念中,知识广博的学者往往被认为必是游历经验丰富之人。由此,游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游”这种手段来达到“学”这 个目的,是书本学习之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礼 记》所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一、游学始末及发展游学之风盛起于春秋战国,范围不出华夏本土,如商衍鎏言: “游学之事甚古, 春秋之时已盛, 及至战国,诸侯并争, 厚招游学, 如苏秦、张仪之徒,见于史传者难于详数,然不过自齐适楚、自楚适秦之类,仍不出于中夏也。”[ 1 ] 游学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起源期( 即春秋战国)、发展期(即汉代到唐代)、兴盛期(即宋代到清前期)、深入发展(即近代)四个阶段[2]。古人游学目的,一为求学,二为求名。游学形式,是“周游讲学”或“外出求学”, 即教师周游讲学和学生出外游学两种 [ 3 ]。及至近代,游学的发展已从国内游学引申为国际游学,如张之洞《劝学篇》所称“明时势,长志气,扩见闻,增才智,非游历外国不为功”[ 4 ]。对于游学的教育内涵,《庄子·刻意》篇中出现过“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所提游居学者包括游学和居学两个方面。居学,类指当今正规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游学,可理解为四种类型:第一种近似于居学;“游学”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国际人才培养第二种是十分标准的游学,即游为辅,“读书”为主;第三种是在大自然中游学,即边游边学,强调在游中“学”;第四种则是在社会中游学,即游于人事,学有所得。由此,游学可定义为:游心,游自然,游社会,游人事, 无为而为,无用而大用[5]。现代人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游学的核心精髓,行走天下,勇于实践。源自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游学是真正可以让“读万卷书” 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6]。游学,介于游与学之间,是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现代游学,虽已与古代士人离乡背井去往他地求学大有不同,其本质都大抵相同,指在旅游中开阔眼界,学习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当今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日趋重视的背景下,出国游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LearningModel)并日渐成熟。实践证明,游学的确有助于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文化宽容、思想道德、人格养成、国际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并对现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很显然,游学从一开始就与教育分割不开,但其行为并不仅限于教育这一特定目的。[7]二、游学的经济学效益从游学产生的历史脉络看,它的出现绝非偶然,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来解释它的原因和结果。( 一)需求的市场力量需求,这个经济学上的术语,决定了某种物品的产出。游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就体现在不同时代人们对游学的种种需求目的的差异上。1.教育需求:游学是谓求学之游。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门下弟子达三千。游学成为时人追求学识的教育方式之一,士人们凭借其深邃的思想和激烈的辩论,传承、缔造着古代文明,促使学术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现如今,孔子的儒学思想在当今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亦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2.政治需求:游学是谓求官(名)之游。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厚招游学的政策下,游学也成为当时贵族士人阶层求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方式。士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