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压力导管在射频消融术中的研究进展.doc

接触压力导管在射频消融术中的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接触压力导管在射频消融术中的研究进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接触压力导管在射频消融术中的研究进展 李云飞 李云飞综述 刘中梅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650214)   摘要:导管消融可治愈快速心律失常、改善患者的症状,而消融的有效性和消融导管与心肌组织接触程度密切相关。接触压力导管的研发就是改善与组织的贴靠,提高导管操作的安全性,能更好的控制消融点损伤的大小,从而增加消融的有效性。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接触压力导管【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19-02   常规导管(RFCA)射频消融是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根治手段,成功率高,并发症低,虽然RFCA 在临床已广泛的开展,但仍然带来手术的不稳定性,因为在导管消融过程中射频消融时损伤的深度除了取决于消融功率、消融时间外,还取决于导管与靶点的贴靠,常规导管没有实时监测导管与靶点接触压力的功能,只能依据间接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如触觉反馈、X 线透视、阻抗、电位振幅的降低等指标。【1,4】当接触压力过低时,会进行无效消融,延长手术时间;当接触压力过高时容易引起心包填塞,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新近研发接触压力导管头端与组织间的贴靠力度以指导消融,术中实时监测消融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情况,对手术过程进行有效指导,既可以保证消融的有效性,又可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手术时间、放射时间等。【1,2,3】本文将从接触压力导管进展、该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对该技术的展望三方面进行综述。   1 接触压力导管的进展新近研发的接触压力导管可直接显示导管头端与组织间的压力,该导管的原理主要利用磁场来监测头端的轻微移动,这些移动可被转换成压力的大小和方向,一种精密弹簧会在横向和轴向上持续位移以对应导管头端与组织的不同接触。压力的数据将被整合到Carto3 系统显示器上,术者在术中可根据实时显示压力变化情况指导消融,既能保证消融的有效性,又可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又减少X 线曝光时间。目前能够监测接触压力变化的消融导管主要有3.5mm 的Smart TouchTM(Biosense Webster,USA)、3.5mm 的TactiCath(Endosense Webster,SA)和磁导航系统IntelliSense(HansenMedical Inc.,Mount View CA,US)。SmartTouchTM 消融导管的接触压力数据可直接整合到Carto3 系统显示器上,进行压力可视化操作;TactiCath 需要一个附加的工作站;IntelliSense 则是力感知技术整合与机器人导航模块的整合。【5】国内目前应用较多的压力导管是SmartTouchTM。   2、接触压力导管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Kuck 等【6】人完成了首个应用压力接触导管TactiCath 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即Toccata 研究,研究者入选77 例患者,室上速43 例(27例房扑,13 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 例WPW 综合征患者,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因房室结解剖结构异常未行此手术),术后7 天内,1 例房扑患者因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其余患者在术后7 天随访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在随后1 年内随访期间,有4 例患者心律失常复发(2 例房扑,2 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率为9%;房颤34 例(3 人退出该研究),4 人出现了与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1 例发生心包压塞,1 例窦性心动过缓,1 例股静脉出血,1 例卒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2%。术后1 年有9 例患者房颤复发,复发率为26%。   结果显示:在室上速患者,导管与组织接触的压力范围为(8±8)g至(60±35)g,而房颤患者为(12±10)g 至(39±29)g;其中27例(79%)房颤患者曾出现短暂接触压力>100g,仅1 例出现心脏压塞。   该研究表明室上速和房颤的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接触压力导管技术还是安全的。但是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仅对比观察了接触压力对消融结果的影响。Reddy【7】等进一步分析了在TOCCATA 研究中导管接触压力与消融随访结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房颤消融导管平均接触力应>20g,导管接触力大小是房颤消融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Andrea Natale,Reddy 等【8】人随后对阵发性房颤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的研究——SMART-AF 研究,该研究的手术终点为肺静脉隔离,有效终点为:不更换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再次消融的情况下,随访12 个月,没有记录到有症状的房颤、房速或房扑的发生。在入选的172 例患者中,随访12 个月,71.9%的患者没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