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速高位差过江沉管隧道典型工程——南昌红谷隧道.docVIP

大流速高位差过江沉管隧道典型工程——南昌红谷隧道.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流速高位差过江沉管隧道典型工程——南昌红谷隧道

大流速高位差过江沉管隧道典型工程——南昌红谷隧道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1 工程意义 南昌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相毗邻的省会城市。位于南昌市发展中心区、连接两岸的越江核心通道———八一大桥和南昌大桥日渐繁冗, 缓慢的通行速度直接制约红谷滩CBD新区的快速发展。为缓解这2座相距仅3.7 km大桥的交通压力, 在两桥之间采用沉管法修建了世界上首座江河中游沉管越江隧道———南昌红谷隧道。 红谷隧道的建设将开辟一条新的过赣江通道, 实现过江隧道覆土最浅、线路最短、房屋零拆迁、与两岸多条路网快速衔接、直进直出、无需绕行、快速过江的交通方式;不遮挡邻近的地面滕王阁等历史名胜古迹, 可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 有效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干扰, 避免对赣江两岸旅游观光带的破坏, 有效保护国家文物的原始风貌, 同时减少对城市核心地段建筑物的拆迁及改移, 有效节约建设用地;有力促进南昌市实现“沿江而下, 双城夹江”的城市格局, 大大提升南昌新城“国际花园”的城市形象, 极大促进赣江两岸经济发展。 2 工程概况 红谷隧道工程平面和剖面布置见图1。主线全长2 650 m, 江中段为直线沉管隧道, 长1 329 m;两岸采用明挖与沉管对接。东岸7条明挖匝道均为单向双车道, 以水下互通立交形式与3条既有城市快车道衔接;西岸主线为双向4车道, 下穿1个“T”型路口和2个“十”字路口, 并设2座与主线并行的明挖匝道, 为直行单向双车道。在隧址上游设置1座独立干坞 (分为2个子坞) 进行管节预制。管节从干坞 (上游) 至隧址 (下游) 浮运距离为8.51 km, 采用5艘大马力拖轮顺江而下, 拖运管节穿越既有3座大桥至隧址沉放与对接。 图1 红谷隧道线路布置图 ??下载原图 隧址地层自地表向下依次为素填土、淤泥质粉质黏土、细砂、粗砂、砾砂、圆砾、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微风化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场地地表水主要为赣江地表水。地下水有3种类型:1) 上层滞水;2)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潜水, 局部承压,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 (Q4) 冲积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圆砾、卵石层中;3) 地下水主要受赣江及抚河地表水体的侧向补给, 地下水受人为开采影响小, 含水层渗透性较好。 3 工程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3.1 工程重难点 1) 百万m巨型围堰;2) 水下立交深大基坑群;3) 40万m水下岩石炸礁;4) 异地干坞和8.51 km航道开挖与管节浮运;5) 6条生产线平行预制6节管节;6) 12套4 000 t超大模板台车多次转场;7) 超大体量管节预制混凝土防渗抗裂;8) 管节浮运穿越小净跨桥梁;9) 急流回旋区管节调头;10) 江河中游和水位落差10 m条件下水力压接管节;11) 12节管节沉放对接轴线精度控制;12) 时隔半年沉放管节的接头差异沉降等。 3.2 解决方案 3.2.1 特大特高型充砂长管袋围堰防渗稳定技术 通过建立充砂长管袋围堰稳定分析简化模型, 提出围堰稳定计算公式, 进行围堰内外部稳定分析, 并建立围堰三维数值模型, 分析多种工况下围堰受力及变形情况。从塑性混凝土防渗性能、充砂长管袋受力与变形以及充砂长管袋围堰稳定性3方面对红谷隧道围堰工程进行理论分析, 并结合工程实际, 指导膜袋材料选取、接缝缝纫工艺、管袋沉放定位、塑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防渗墙施工等围堰关键技术, 形成由充砂长管袋+塑性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组成的大型临时围堰 (见图2) 施工技术。 图2 大型充砂长管袋围堰 (单位:m) ??下载原图 3.2.2 大体积混凝土防渗抗裂技术 通过室内试验对胶凝材料优化并选取最适合的混凝土配合比, 并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现场试验, 实时控制并保证优选的混凝土配合比。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控制方面, 先通过对相应混凝土试浇块进行试验分析, 得出温度变化规律, 然后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温度裂缝, 详细研究施工中信息化控制温度和预埋循环冷却水管施工技术。 在施工的每个阶段将理论研究结果和措施应用到实际施工步骤中, 从混凝土的拌制与输送、浇筑与捣固以及表面处理与养护技术3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总结分析具体施工中采取的防渗抗裂措施。 3.2.3 沉管隧道管节沉放对接施工技术 普通管节采取单体预制、单体浮运、水中沉放对接, 而最后1节管节E10-2E11管节则采取在干坞内分2节 (分为长管节和短管节) 预制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在干坞内进行陆地拉合对接。在陆地拉合中要控制GINA止水带压缩量, 若测出GINA止水带压缩量最大偏差超过允许值, 必须暂停压缩, 注意油压参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