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Vol. 26, No. 1, 1–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8.00001 ·主编特邀(Editor-In-Chief Invited) · 编者按:近年来, 基于宏观经济社会背景的心理学研究正日渐为学界所瞩目。辛自强教授秉持“理解并改变现实” 的 心理学研究思路, 一方面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各群体的心理变迁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另一方面试图将心理学知识用于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实践。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实践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大量课题, 然而对如何提炼“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却是见仁见智。本刊特邀请辛自强教授撰写该文, 文章提出要从社会治 理的心理本质出发, 研究社会治理的“ 内生”心理学问题: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问题, 作为治理对象的现实社会 心理问题, 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群体决策问题, 以及“善治”所需的心理建设战略和实践方案问题。文章呼吁更多同仁 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以建立“社会治理心理学” 的理论体系, 实现“ 由心而治” 。辛自强在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 余篇, 被引用 超过 5000 次, 有良好的学术问题敏锐度和影响力。 (本文责任编辑:杨玉芳) 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 辛自强 (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 北京 100081) 摘 要 近年来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开始受到心理学者的关注。要正确识别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从社会 治理的心理内涵出发, 认识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 :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 治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 事务, 治理的过程是多元主体的群体决策过程, 治理的路径之一是面向人的心理建设。由此, 心理学家应该着 力研究社会治理内生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包括各种主体的治理能力, 作为治理对象的现实社会心理问题(尤其 是社会心态问题), 群体决策心理, 以及心理建设的战略和实践方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有望建立“社会 治理心理学”的原创理论体系, 实现“ 由心而治” 。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治理能力; 社会心态; 群体决策; 心理建设 分类号 B849: C91 1 引言:问题何在 理学研究), 尽量放在“社会治理” 的标题下或背景 下来思考研究的政策意义和实际价值。其逻辑是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 先做一般的心理学研究, 后考虑其对社会治理的 是日益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例如, 一些心理 意义, 希望将现有或原有心理学研究成果引申到 学家号召走出实验室思考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 社会治理层面, 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体现心 题(如傅小兰, 蔡华俭, 2016; 杨玉芳, 郭永玉, 理学研究者的社会担当和社会价值。诚然, 这一 2017), 展示出学科发展新的价值取向。然而, 究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