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之下的平淡.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均衡之下的平淡

均衡之下的平淡 水雁飞 直造建筑设计工作室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关键词: 日常性; 批判性; 中国当下的建筑语境; 作者简介:水雁飞出生于1981年, 直造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教育背景1999~2004年,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获建筑学学士学位2004~2007年,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7~2009年,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 获建筑学硕士学位职业经历2010~2011年, 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 建筑师, 鹿特丹2011年至今, 直造建筑设计工作室, 创始人, 主持建筑师主要作品2011年~, 江西瑞昌铜矿遗址博物馆, 江西省, 瑞昌市, 铜岭村, 在建2014年, 外马路1178号创意办公改造, 上海2015~2017年, 莫干山大乐之野精品酒店, 浙江省, 德清县, 莫干山庾村2015年~, 余山岛木举酒店, 江苏省, 苏州市, 东山余山岛西村, 在建参加展览2015年, 2015年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 上海2015年, “重新装载”:浦江东岸老白渡码头城市更新实践案例展, 上海2015年, World Festival of Interiors INSIDE国际室内设计节, 入围World Festival of Interiors-Creative Reuse 2016年, 从“实验性建筑”到“批判实用主义”:中国当代独立建筑师实践展, 美国, 哈佛大学 BLANDNESS BEHIND THE BALANCED Shui Yanfei Keyword: Everydayness Criticism;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ontext in China; 刺点的捕捉 我的大学本科学习是1999年开始的。最初入学后一系列枯燥呆板的制图训练, 让我始终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 才有了一些转机。案例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出现, 虽说很难摆脱那时候教条化的标准和共识, 但究竟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以个人的观察和经验为出发点。让我们可以从挖掘内在掌握的或感兴趣的东西开始, 运用自身的知识背景和体验, 去捕捉设计中打动内心的刺点 (Punctum) , 真正激发起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那时获取专业资料的渠道相对匮乏, 出国看建筑的机会也很少。因此, 由物质性回馈来的体验是缺失的, 材料和尺度的共鸣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关于抽象性与具体操作之间关系的思考, 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就显得顺理成章。自然地, “几何”就成为了当时持续的刺点。特别是接触到哥特时期的切石术后, 曾一度对缺少静力学辅助的时代, 以小砌块构筑大空间的方式着迷。建筑中的几何即不同于数学中的几何作为一种宇宙法则抽离于日常现象, 又或不同于雕塑的几何作为一种具体形态;它成为一种媒介用以协调局部的建造与全局的形式。比如沙特尔大教堂 (Chartres) 通过柱式平面的几何操作的消解了上百年建造所累积的多种误差;又如布鲁内列斯基大穹顶 (Brunelleschi's Dome) 依靠特殊的几何控制绳的设计, 才保证了八瓣拱顶在自承重无脚手架施工时, 最后能精确的汇聚在中心。 也许, 这样的方式现在看来是片面的。但相对于建筑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我以为持续的学习本就可以根据变化的信息资源、经历和体验来展开不同层面的切片。善于捕捉每个时期不同的刺点, 也就成为我保持对建筑学热情的一种方法。 美学的野心 本科时期正是整个建筑行业迈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也得到一些零星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实际项目中, 尺度不小而且能够很快速的被建造出来。当时这种普世又野蛮的推进方式, 给我了相当大的冲击。校园里建筑学单纯学术的讨论与社会语境之间巨大的落差, 使得我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 尤其是那些并无特定美学价值, 或缺乏清晰美学的营造物。 让人感兴趣的并不是如何规范日常的环境, 或者简单的揭露其缺点;而是在这些不含任何美学价值的有趣之物中, 所蕴含的一些新的品质。它们无情地挑战了既有的规范准则。因为很可能在原先20世纪初学科分化的概念中 (整洁的建筑, 完善的细节等) 这些品质被认定是错误的或者病态的。放弃以美学野心为首要之务, 也就避免了寻求一种规范化的结果或形式。间接地, 它培养了一种危机的意识来灵活的面对实践中的各种未知的挑战。 话语的骨架 我一直很反感对于历史以编年体的方式来学习。它总给人一些错觉, 现在是进步的, 过去是落后的;而掩盖了特定时期的任务, 以及独特语境里的智慧。随着信息开放, 阅读量的提升, 当代各家文本中的名词指代所引发的混淆就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