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东亚地区跨海交流的港口网络与移民密度.docVIP

历史时期东亚地区跨海交流的港口网络与移民密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时期东亚地区跨海交流的港口网络与移民密度

历史时期东亚地区跨海交流的港口网络与移民密度 ——以唐朝山东半岛的新罗人口为中心 曲金良 内容提要: 东亚地区作为陆海同构地区,历史时期跨海交流活动与人口流动的密度,往往远远超出人们的已有认知和想象。唐朝本土与黄海对岸新罗国之间的跨海交流及其形成的新罗人口在唐朝本土侨居的数量与分布,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时的新罗侨民的分布地区,以山东半岛最多。研究复原山东半岛沿海各个港口及其新罗侨居人口的状况,可以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认识:一、以往学界多认为唐朝本土与新罗国之间的主要海上通道是《新唐书》所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其实当时的“登州”是指登州所辖区域,而不仅仅是今人所理解的登州治所的“登州港”;二、当时在山东半岛上侨居的新罗人口,不仅仅分布在登州所辖区域,在整个山东半岛沿海区域几乎都有分布;三、当时的新罗侨民人口的分布密度及其数量,超过学界以往的已有认识。 引论 在世界进入近代之前,亦即西方世界入侵东亚世界之前,东亚世界作为一个环海的东亚文化圈 整体,以其独具的特色、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政体制度、思想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经济物产,其高度发展繁荣,都长期在世界上具有优势地位。在当今的世界发展模式被西方所主导而衍生出诸多“现代病”弊端的世界时局下,东亚文化和东亚文化圈的历史传统,愈发显示出了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在东亚世界中,以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所构成的东北亚区域,构成了东亚文化圈的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全面、关系最为紧密的核心圈层。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海上交流的海路纽带实现的。 从公元七世纪初到十世纪初,是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唐朝时代(618—907),也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由一个与百济、高句丽并立且屡受百济、高句丽侵略而几度濒于灭亡,在唐朝政府支持下逐步发展为一统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的王国时期(668—900)。 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唐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人员之间的历史连结,成为了东亚文化圈发展史上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这一重要构成部分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在唐朝的中国大陆与沿海地区,广泛分布居住着大量新罗人口。 学术界对于7—10世纪初生活在唐朝的新罗人口分布及其在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的东北亚海上贸易网络中的作用问题的研究,自韩国崔南善、金痒基、金文经先生等首倡其端 ,学术界已有不少很有价值的研究,有的简略,有的翔实,为复原历史面貌作出了贡献。但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历时尚不为久,学界致力尚不为多,加之历史数据零散,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解决,因而要对唐朝近300年中的新罗人口的空间分布、港口网络、历史遗迹进行全面研究,愿望难能可贵,但已有研究积累不够,难以支撑近三百年这一大的历史时段的全面、系统研究,所以,学者们的全面、系统研究和表述,往往大而全、大而粗、大而空,难以落脚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之上。比如,整个唐朝约300年(618—907),对于唐罗关系及新罗人在唐的情况,尽管已有研究大多进行过大体的历史分期,但每一个时期,目前都很难给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认识。 按,唐朝中央与新罗之间的统辖—隶属关系始于唐初。中国史书、韩国史书等记载详备,且录存了大量当时的册文、诏令、盟文、表奏等原始文献 ,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多多。九世纪晚期入朝新罗人崔致远在《上太师侍中状》中也做过追溯:“贞观中,我太宗皇帝亲统六军渡海,恭行大罚,高丽畏威请和,文皇受降回跸。我武烈大王请以犬马之诚,助定一方之难,入唐朝谒,自此而始。” 在此之前的元和十五年(820),新罗太子中允金士信奏请唐朝:“臣本国朝天二百余载,常差质子宿卫阔庭,每有天使临蕃,即充副使,转通圣旨,下告国中。今在城宿卫质子,臣次当行之。”金士信已经在元和七年(812)以副使身份出使过新罗,这年仍然请以“即充副使”行,以“转通圣旨,下告国中。”至九世纪前中期,文宗开成二年(837)十二月,新罗质子试光禄卿紫金鱼袋金允尺进状称:“本国王命臣入朝充质二十六年矣。三蒙改受试官,再当本国宣慰及册立等副使.准往例,皆蒙特授正官.” 可见宿卫质子们对作为唐朝遣官传命本国,争先恐后,为受皇恩,感到无限荣光。时人张籍《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诗云:“云岛茫茫天畔微,向东万里一帆飞。久为侍子承恩重,今佐使臣街命归。通海便应将国信,到家犹自着朝衣。从前此去人无数,光彩如君定是稀。” 表示了对这位遣臣赋命回国的褒扬和赞叹。直到九世纪末884年崔致远作为唐朝廷所遣“出使”回乡的送诏书、国信使,“既传国信兼家信,不独家荣国亦荣”,同样感到无上荣光。他“奉使东泛” ,在山东半岛羁泊候风时向海神祈祷,以“托大王之风,早归君子之国,俾传帝命。” 当然,这些人都不是新罗国一般的平民百姓,其平民百姓大多是“不够资格”入朝在京的,他们来到唐朝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