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世纪我国低压电器发展策略探讨
何瑞华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上海市 20006362574990Herhu()scari.con.cn
摘〔要]:在分析我国低压电器的现状和--F5乃国外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荃础上。提出了我国低压电器新世纪的发展思
想:加速第三代高性能产品开发和完菩工作,同步发展高级型、较高型和经济实用型三个档次产品。努力探索第四代产品
— 智能化、可通信电器产品开发。探讨了发展第四代产品的初步设想,其重点是带现场总线的智能化、可通信电器产品.
[关健词]: 低压电器 智能化电器 可通信电器 现场总线
我国低压电器经过 5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就低压电器品种、规格、性能、产
量来看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WTO的加入,我国低压电器在
现有基础上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如何跟上发达国家低压电器先进水平,如何更好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
要是低压电器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就这一课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期引起行业重视,
并就这一题目开展深入讨论以进一步确定我国低压电器下一步发展策略:
.发展指导思想:
我国低压电器跨世纪发展指导思想,主要应考虑我国低压电器现状,国外新技术发展趋向以及面临的
市场形势。
1.现状与差距:
现状:我国现在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约600多个系列,产值约120亿,生产企业1000多家,职工约
2。万人。目前市场销售的产品三代同堂:
第一代产品:
一开发年代:60年代一70年代初:
一开发方针:自行开发,填补空白;
一主要产品:我所组织统一设计,以DW10,DZIO,CJIO为代表17个系列;
一性能水平:相当于国外50年代水平,其中主要产品DWIO,DZIO,010,JR16B已列入行业第16
批落后淘汰产品:
一技术特征:性能指标低、体积大、耗材、耗能、保护特性单一、规格、品种少;
一市场占有率:20^-30%(以产品台数计算)
第二代产品:
一开发年代:70年代未一}i年代;
一开发方针:全面更新换似分自行开发、技术引进、达标攻关三条线进行):
一主要产品:自行开发产品以DW15,DZ20,CJ20为代表共56个系列,技术11进产品以ME,TO,
TG,3TB,B系列为代表共34个系列,达标攻关40个系列:
一产品水平:70年代未~80年代初
一技术特征:技术指标明显提高:保护特性较完善;体积缩小;结构上适应成套装置要求。
一市场占有率:50.60%
第三代产品:
一开发年代:90年代
一开发方针:抓住主要系列,跟踪国外先进技术;
一主要产品:DW45,s,CJ45(CJ40)等系列
一产品水平:90年代初
一技术特征:高性能、小型化;
一 1—
电子化、智能化;
组合化、模块化、多功能化;
一市场占有率:5.10%
主要差距:
(1)基础研究薄弱,科研与产品开发投入少:发达国家低压电器重大系列产品开发投入资金折合人民
币一般在数个亿,而我国投资一般在几百万左右,相差近100倍。
(2)新产品开发大部份仍以仿制为主要手段,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较少,知
识产权意识薄弱。随着WTo的加入,这一状况不逐步改变势必阻碍我国低压电器进一步发展。
(3)科研单位与企业在组织新产品开发时,一般比较注重基本系列开发,不注意派生规格、附件、配
套件开发。这给设计院与用户在选用新产品时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新产品推广速度。
(4)不注意产品外观设计与外观质量,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设计院在许多工程项目上适用国内产
口
pp e
(5)工艺装备材料不适应低压电器新产品发展。低压电器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
材料、新工艺。随着贸易开放以及低压电器相关材料制造技术引进,我国低压电器在新材料选用上的矛盾
正在逐步减少,而工艺装备落后,特别是装配与在线检测手段落后已明显影响我国低压电器产品水平与质
量的进一步提高。
(6)我国大部份生产企业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在产品标准执行上明显滞后于IEC标准:近年来低压电
器IEC标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