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0后”:一个被制作的商业神话的终结
“80后”作者一直不屑于“80后”的称谓。甚至有人以“反感”、“厌恶”、“可耻”这样激烈的话语显示与它划清界限的写作立场。原因不难理解:它除了具有文学撒娇的嫌疑,更有市场的暴力话语。这对于那些确信自己写作天赋、追求个性自由的“80后”而言是一个绝妙的反讽。但除了商家,他们是这个称谓的最大赢家。姑且不说他们凭借这个称谓赚得了市场的人气,单说他们在出道之初单薄的实力也需要借助于这个“集体”的旗帜来换取发展、壮大的时机。但是,随着“80后”的成长和成熟、分化和重组,越来越多的“80后”作者已经意识到:寄居在“80后”的旗帜之下,总不是个长久之计。所以,最近两年,“80后”迫在眉睫的焦虑就是如何从“80后”中脱离?如何接近“纯文学”写作?
然而,2006年,大多数“80后”作者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80后”称谓便遭遇了图书市场残酷无情的遗弃。市场制造了“80后”的商业神话,但在认定它的商业价值被开采殆尽之后又粉碎了这一神话。尽管一些有远见、有实力的“80后”作者早已预见了这一结果,例如张悦然自2005年出版的《鲤鱼已乘水仙去》时,就宣称告别“80后”。最近长篇《誓鸟》发行时,张悦然再度强调告别青春文学。她说:“希望媒体不要再把我归类于‘80后’,我的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青春文学的樊篱,更不是流行一季的时令水果,这部作品正是我向青春告别的成年礼。”① 但是,这种声音只适宜于有底气、有实力的“80”后作者。对于大多数“80后”作者而言,这一天这么快地来到还是使得他们陷入仓促和被动之中:他们一经失去了“80后”旗帜的庇护单打独斗便显得人单力孤。加上生存困境的艰难,大多数“80后”写手不可避免地选取了放弃写作、另谋生路。不过,青春文学写作处于危机最大化之时,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正是由于去除了商业化效应、媒体炒作等各种非文学因素的依附,“80后”才终于由燥热之气转向静气修炼和定力培养,最终进入独立写作的阶段而脱离“80后”称谓。无论怎么说,2006年对于“80后”而言已经到了告别“80后”称谓的时刻。这个判断,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对“80后”称谓的抛弃,另一方面更在于“80后”经由这一抛弃而摆脱了曾经对市场的依附,获得了“独立”表达的可能。
不仅如此,“80后”亲身确证了“市场”并不是理想的天堂,甚至不是他们所能够依附的地方。尽管“80后”比他们的文学前辈更适宜于在市场上打拼,也更懂得利用市场以实现成功之道,但他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经验与市场的老到相比还是太稚嫩了。目前,不要说大多数“80后”作者的生存没有保障,就是优秀的“80后”作者也在为生存而奔波。据一份调查报告报道:小饭已经结婚,在上海一家三资企业做电子杂志,天天上夜班,没有充足的时间写作。蒋峰目前在《男人装》杂志做制片,算是80后作家中混得不错的,可除了租房、吃饭,现在赚的钱也刚够基本需要。而大多数“80后”写作者没有固定工作,只能帮一些书商和出版社攒书,月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② 不过,由此彻底否定市场的资助也不够客观。确实,市场的“资助”有可能销蚀“80后”作者的“独立性”,滋养依附性,但有时这种“资助”也能为“80后”的文学写作提供保障。市场不是衡量文学作品的有效标准,也不是罪孽深重。片面强调“80后”作者所受到的市场的伤害,也是一种偏见。不论在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市场“资助”都是普遍现象。问题不是市场“资助”是否必要,是否合法,而是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尊重文学作品的、有合理评定标准的、有一定公信力的市场导向和制度。
这样,“80后”在告别“80后”之时,不必全盘将这个称谓否定得一无是处。“80后”无论从文学现象的视角还是从文化研究的立场,不仅仅是一种过渡性称谓,而是一种实存。更确切地说,这个称谓铭记了整个“80一代”在市场经济下的一切集体记忆和时代,包括他们的打拼和梦想,市场的“资助”、捧杀和抛弃。因为“80后”称谓记录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时代记忆。即便“80后”从此分化与重组,已经不再是市场“资助”的抢眼的品牌,但记忆的财富仍在,它提供的特殊的人生经验、丰厚的精神资源和日渐增强的理性意识,总让我们期待他们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尤其,“中国的80后是未来超级大国的劳动者”③,他们将领导中国的文坛、创作中国的文化,这些潜在的要素也许是这场“80后”写作现象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存在的根本原因。当然,告别了“80后”的“80后”作者,大多行走在转型的探索之路上。飘浮感无处不在。离开了市场的“资助”,他们将挂靠何处?“80后”尽管重新定位,但再度出发将奔赴何方,有时还是一脸茫然。尽管如此,“80后”已经开始反思“愤青的狂怒与绝望、小资的残酷与忧伤,对崇高与美的疏离,对经典与传统的消解”④ 等虚无主义情绪。仅此一点,值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