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起步 结缘“丝泉”.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两”起步 结缘“丝泉”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友人王毅多次向笔者述及加拿大人、时年76岁的杜维善先生收藏与研究中国古币的事迹。此公40多年来收集数万枚古钱,仅战国时期“半两”钱就达2万多枚。他先后4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丝绸之路古钱币近300枚,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捐献了一些古钱。撰写出版了钱币研究专著6部,可谓著作等身、名副其实的古钱币收藏研究专家。      吃饭吃出古钱爱好      杜维善,1933年出生于上海。他是青帮大亨、海上闻人杜月笙之子。杜月笙共有八子二女,杜维善是他的第四房夫人姚玉兰所生。自童年时代起,杜维善就喜欢读书。看到杜月笙的徒子徒孙不务正业,贩卖烟土,开设赔场、妓院,赚昧心钱,他很厌恶。及至成年,他也不走黑道。1949年4月杜维善16岁时,随父母到了香港,在当地读完了中学,后来去澳大利亚学地质,毕业后在台湾做过一段时间地质工作。   在台北市,杜维善每天到该市北门邮局对面餐厅去吃川菜客饭。每次午餐后,他走出餐厅,到处逛逛。餐厅楼上有一个古玩交易所,那里博古架上放着古玉、古钱等物件,墙上挂着字画,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一天,杜维善看见一枚“五铢”钱,当时他不懂此钱的价值,问古董店店主:“这是什么钱?有什么价值?”店主答日:“这是汉代的古钱,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它是历史的见证,早期金融的实物,买回去研究吧!”   上述提示,引起了杜维善的兴趣。他是学地质的,对矿石有研究,而钱币的材料是矿石提炼出来的,何况年代久远的钱币又有历史价值,就掏钱买了一枚,带回家开始研究起来。此后,每日午餐后他仍上楼逛逛,在古董店里看到许多人围坐一起,喝茶论钱。久之,杜维善认识了几位收藏家,其中一位是研究清代钱币的专家,名叫孙家骥。   杜维善不耻下问,恭恭敬敬地向孙家骥先生请教:“请问收藏中国古钱应注意什么问题?”   孙答:“你先要基本认识这个钱,然后才能收。”他建议杜维善从收清光绪钱开始,说:“从研究光绪、道光两朝的钱开始,就可以知道怎样区分古钱版别。”之后,孙家骥一步一步指导杜维善。   1966年,杜维善33岁开始接触古钱。他和孙家骥在一起研究,经过四五年时间,一直围绕钱币探索,越研究越感到有价值、有意义,于是下了决心:终生走收藏中国古钱的路子。   “半两”、“五铢”、“开元通宝”这三大类钱币,是中国断代最棘手的钱币,应该怎样研究?当时没有考古资料作参考,在台湾也看不到好的“半两”钱。杜维善不灰心,一直追下去。他一方面买“五铢”钱,一方面收“开元通宝”,但主要目标仍然放在“半两”钱上面。集泉约10年后,在1977年,他举家迁至香港做生意。香港与大陆联系较多,不时有大陆文物流入香港。在香港文物市场,杜维善结交了几位钱商和研究钱币的人,看见很多“半两”钱,加上在国内买到的大量“半两”钱,自1966年起,用了10年时间,共收集半两钱1万枚。在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副馆长汪庆正的鼓励下,杜维善花了五六年时间整理,上世纪80年代早期写成《半两考》一书出版。      兴趣转向丝路古钱      杜维善从收藏“半两”钱起步,并写成《半两考》一书,在钱币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结交了在美国比较权威的钱币专家,在他们的影响下杜维善又开始研究波斯萨珊钱币的知识,并成为收藏、鉴赏丝绸之路钱币的专家。   收藏丝绸之路钱币,源于读到一篇考古文章。一天,杜维善翻阅《考古学报》,看到历史学家夏鼐先生的一篇大作,文章谈到波斯萨珊王朝(存在时间相当于中国魏晋南北朝和初唐时期)。这个王朝是一个有4个世纪历史的波斯古国。它的疆域,位于丝绸之路侧翼。它不但透过丝绸之路深深地影响中国,同时在外交、经济及文化上一直和中国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关系。当萨珊王朝被白衣大食灭亡后,他们的子孙都逃到了中国,并受到当时唐高宗的册封。在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新疆自治区出土的大量萨珊钱币,足以证明萨珊王朝和中国贸易的频繁。这些历史引起了杜维善的兴趣,他购藏了波斯萨珊钱,研究之后,觉得这种钱的制作、钱文和中国钱不一样。他向在美国的几位钱币专家请教,同时研读了不少有关历史的书籍,知道波斯萨珊钱不仅是波斯的钱,在波斯周围许多城邦国家都受到它的影响。   “波斯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杜维善广泛收集丝绸之路钱币,以求从中找到答案。上世纪80年代,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副馆长汪庆正访问香港,杜维善向他俩展示了数十枚丝绸之路钱币,马、汪很惊讶,当即问道:“你也玩藏这种钱币?这种钱币很稀少,我们上博以前只收到过一枚。”马馆长又说:“今天我们开了眼界,看见一批丝绸之路的钱!”听了这话之后,杜维善感触很深,心想:“中国对这方面是这样的迫切,这样的需要,我收藏丝绸之路钱币是收对了。”为了让更多的人共同观赏、研究丝绸之路钱币,他慷慨地对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