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1.2应用举例课堂探究学案含答案.docVIP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1.2应用举例课堂探究学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5学案:1.2应用举例课堂探究学案含答案.doc

1.2 应用举例 实际问题中度量A,B两点的长度(高度)的方法 剖析:(1)求距离问题. 如图,当AB的长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AB的距离. 两点间不可到达又不可视 两点间可视但不可达 两点都不可达 ①当A,B两点之间不可到达又不可视时,测出两边及其夹角,运用余弦定理求解, 则AB=. ②当A,B两点之间可视但不可达时,测出两角及其夹边,先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角再运用正弦定理求解. ∵∠A=π-(∠B+∠C),∴根据正弦定理,得====, 则AB=. ③当A,B两点都不可达时,先在△ADC和△BDC中分别求出AC,BD,再在△ABC或△ABD中运用余弦定理求解. 先求:AD=×sin∠ACD; 再求:BD=×sin∠BCD; 最后:AB=.将所求距离或方向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三角形的边或角的问题时,我们选择的三角形往往条件不够,这时需要我们寻找其他的三角形作为解这个三角形的支持,为解这个三角形提供必要的条件. (2)求高度问题. 如图,当AB的高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AB的高度,有如下情况. 底部可达 底部不可达 ①当BC底部可达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则AB=atan C. ②当BD不可达时, 在Rt△ABD中,BD=, 在Rt△ABC中,BC=, ∴a=CD=BC-BD=-. ∴AB=. ③在△BCD中,BC=×sin D. ∵AB⊥BC ,∴∠BAC=-∠ACB. ∴在△ABC中,AB=×sin∠ACB =×sin∠ACB. ∴AB=×sin∠ACB =.在测量某物体高度的问题中,很多被测量的物体是一个立体的图形,而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测量的角度也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关键是画出图形,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归结到三角形中来求解. 题型一测量距离问题【例1】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分析:要求出A,B之间的距离,可在△ABC(或△ADB)中去找关系,但不管在哪个三角形中,AC,BC这些量都是未知的,需要在三角形中找出合适的关系式,求出它们的值,然后解斜三角形即可. 解:在△ACD中,∠ADC=30°,∠ACD=75°+45°=120°, ∴∠CAD=30°. ∴AC=CD= km. 在△BDC中,∠CBD=180°-(45°+75°)=60°. 由正弦定理,得BC==(km). 在△ACB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BCA=()2+2-2×cos 75°=5. ∴AB= km. ∴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为 km. 测量长度(距离)是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种基本题型.在解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题意,确定已知与所求,然后画好示意图,通过解三角形确定实际问题的解;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题型二测量高度问题 【例2】 如图所示,在地面上有一旗杆OP,为测得它的高度h,在地面上取一基线AB,AB=20 m,在A处测得P点的仰角∠OAP=30°,在B处测得P点的仰角∠OBP=45°,又测得∠AOB=60°,求旗杆的高度h.(精确到0.1 m) 分析:先在Rt△PAO和Rt△PBO中求出AO,BO,再在△AOB中由余弦定理求出h. 解:在Rt△PAO中,AO==h. 在Rt△PBO中,BO==h. 在△ABO中,由余弦定理,得202=(h)2+h2-2h·hcos 60°,解得h=≈13.3(m). 在解三角形的问题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三角形,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再者还要注意立体几何图形中的边角关系,并选择好三角形的使用顺序. 题型三测量角度问题 【例3】 分析:假设用t小时在C处追上乙船,则在△ABC中,AC,BC可用t来表示,进而利用余弦定理求得t,解此三角形即可. 解:假设用t小时甲船在C处追上乙船.在△ABC中,AC=28t海里,BC=20t海里,∠ABC=180°-45°-15°=120°. 由余弦定理,得 AC2=AB2+BC2-2AB·BC·cos∠ABC, 即(28t)2=81+(20t)2-2×9×20t×, 整理,得128t2-60t-27=0, 即(4t-3)(32t+9)=0. ∴t=或t=-(舍去). ∴AC=28×=21(海里),BC=20×=15(海里). 由正弦定理,得 sin∠BAC===. 又∠ABC=120°, ∴∠BAC为锐角,∴∠BAC≈38°.∴45°-38°=7°. ∴甲船应沿南偏东7°方向用小时可最快追上乙船. 航海问题常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在具体解题时,应画出示意图,找出已知量及所求的量,转化为三角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zhlmc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