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是诗的土壤诗是我的生命臧克家故居寻迹
消失的赵堂子故居
在东城区金宝街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不长不宽的赵堂子胡同,胡同15号曾是臧克家的故居。顶着炙热的太阳找到胡同西口的16号,对面却只有门牌是5号的一栋红砖居民楼,多番打听,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指着西口路北的一栋楼说:“原来臧克家他们家就在那儿,现在都拆了,盖成楼房了。”
自1962年,臧克家一家搬入这座院落,他在这里度过了四十年光阴。臧克家还在世时,很多人都曾拜访过这处故宅,也留下了很多文字资料。从资料上看,这里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三间南屋是臧克家的藏书之所,纷繁杂陈。他戏称书房是“杂货店”,并写了一篇散文《我的“南书房”》:“书就是朋友,虽然有亲有疏,有熟有生,可都牵动着我的感情。”“我爱我的‘南书房’,我爱我多年苦心痴心累积起来的这为数不多的书。”
北屋是臧克家起居、写作之处。每天清晨,出外散步回来,盥洗和用过早餐后,他便埋首书案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寝室兼写作间里,四架书籍又占去了一半空间。在他的床头,也高高堆摞着几垛书籍。入夜,静卧床榻,一书在手,孤灯伴读。臧克家说,这是他一天中最舒心惬意,自得其乐的时候。冬日,这小屋里还会生一炉旺火。臧克家说他不喜欢暖气,而偏爱炉火。“炉子,它有光、有热、有个性。平日里,它炉火熊熊,火光闪闪,默默地陪伴着我:看书看到高兴处,它会劈啪作响,好像在那里鼓掌,分享你的快乐”。
外出散步的时候,他的兜里总是揣着糖果,分发给路上遇到的孩子们。臧克家平时事务繁多又身体不好,客人来访一般要事先约好时间。但是,孩子们却有一种特权,可以打破常规随时推开大门。在他们的眼里,臧克家不是什么作家名人,而是亲切热情可以掏出心里话的邻家老爷爷。
1995年,因年老多病且数次重症住院,臧克家才恋恋不舍地搬进了起居较为便利的楼房,但他却时常牵念墨香四溢的旧居。
生活成就的诗人
朱自清曾经指出,以臧克家为代表的诗歌出现后,“中国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歌”。众所周知,臧克家的诗篇不少描写的是农民的生活,因而有“农民诗人”的称号,这跟他幼年的经历不无关系。
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东诸城县的臧家庄,一个封建的小地主家庭。祖父、曾祖父在前清都是有“功名”的。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很喜欢诗,情绪激昂之时便会大声吟诵喜欢的诗句。幼年的臧克家还不了解诗,但诗的气氛却鼓荡了他幼小的心。臧克家在《自己的写照》集子中说:“在当时只学着哼一个调子,今日回味起来,却有无限的深情与感慨了。”
然而臧克家8岁时,生母去世,父亲因病卧床多年,34岁也早早撒手人间。父母的相继离世,家道中落,境况大不如前。这时的臧克家经常和穷人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泳、放风筝、捉迷藏。臧克家晚年回忆说:“小时候我是个野孩子。童年的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但他最忘不了的,是佃户六机匠和长工老哥哥。
六机匠有着一张巧嘴,每次赶集都去听书,回来后能把听来的故事活叶鲜枝地描述给臧克家。臧克家晚年回忆往事时曾说,“故事,就是六机匠的创作、诗的创作,听的人会被他领到一个诗的世界。我活了90多岁,中外小说也读了不少,但记忆最深、最能打动我的,还是童年时听六机匠讲的那些故事。”
臧克家曾为老哥哥写过两组诗、3篇散文,80多岁第3次写老哥哥时,仍痛苦得写不下去。臧克家后来曾在文章中追述,“老哥哥活了七十多岁,在我家劳动了五十多年。他二十几岁到我家作长工,论年纪比我曾祖父还略长,曾祖父以哥哥称呼他。我祖父、父亲都是从他眼底下长起来的,都叫他老哥哥。我也是这样。”可随着“老哥哥”日渐衰老,家里越来越觉得他是个累赘,“祖父最会打算,日子太累,废物是得铲除的,于是寻了一点小事便把五十年来跑里跑外的老哥哥赶走了。我当时的心情比老哥哥的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情,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臧克家对“老哥哥”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这也成了他后来创作的思想源泉。
三句诗打动考官
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年招生考试,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臧克家离开家乡后一段时间参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意志消沉。25岁的臧克家凭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决定去参加大学招考。当时入学考试的两项科目分别为数学和国文。国文试卷的这两道题他都做了,其中《杂感》他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短小精悍,却表达出他在亲身经历过北伐和大革命失败后的悲痛消沉。
考试结束后,臧克家心情沮丧,因为数学交了白卷,自以为没有了希望。谁知此后不久,他竟收到了青岛大学英文系的录取通知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