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景的形构.PDF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图景的形构.PDF

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二期(秋季號)頁191~222 (民國九十九年九月),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Studies in Sinology Vol.32 (Autumn), pp.191–222 (2010) Taipei: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TNU ISSN:1021-7851 文化圖景的形構: 王士性《廣志繹》之地方知識與敘事* ** 范宜如 (收稿日期:99 年 3 月 31 日;接受刊登日期:99 年 6 月 24 日) 提 要 本文以王士性《廣志繹》一書為考察對象,藉由「風土」概念詮 釋其地方知識的建構,進而詮解筆記體著作的書寫面向。文中指出, 不同的文化產物,建構了風土的內容,廣義的 「地方」則涵括了疆 域、地景、交通工具、民俗及人物類型等面貌。隨著書寫者觀察角度 的移轉,以及自身所處的位置,敘事的基點自有差異。王士性以介入 式的觀察、考證辨實的精神、官府治理的眼光、對比及參照的書寫手 法,建構了地方知識的文化意義。筆記體著作以其雜沓與泛散,自有 多元異質之處,若視之為「社會記憶」:一個大我群體的全體成員的 社會經驗的總合,或許能開啟另 一種文學、文化與地理空間結合的閱 * 本文初稿原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之「2009 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 會」 (2009 年 11月 28 、29日)宣讀,感謝講評人曾守正教授及與會學者所提供 之寶貴建議。此外,更要感謝本刊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之卓見,謹此致謝。 ** 范宜如,台灣宜蘭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台灣師大國文系 專任副教授。撰有《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 —— 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博士論 文)、〈吳中地誌書寫:以文徵明詩文為主的觀察〉、〈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王士 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山水構圖之紀實特徵與抒情性:以王 士性《五嶽遊草》為考察對象〉、〈上海童年:王安憶小說的空間隱喻〉、〈個人記 憶‧家國敘事:紀錄片〈山有多高〉與〈銀簪子〉的影像詮釋與意義論述〉等論 文。 ‧191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二期(秋季號) 民國九十九年九月 讀視域。 關鍵詞: 王士性、廣志繹、風土、地方知識、社會記憶 ‧192 ‧ 文化圖景的形構:王士性《廣志繹》之地方知識與敘事 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 - Clifford Geertz 一、前 言 1 王士性 紀遊書寫的風貌涵蓋自然景觀與人文觀察的面向,他以多 種文體跨越了文學與地理、知識與情感的界線,旅行中的人文觀察呈現 了地域與人文特性的對應。其中《廣志繹》一書,筆者曾指出既有「旅 2 行指南」的功能,亦有「百科全書」的特質與風俗書的小說風情 。此 書多用在輿地資料之考訂,如顧炎武將大部份內容抄入《肇域志》,分 3 列於各省,題之〈方輿崖略〉 ;曹溶則割裂《廣志繹》,以其河南、 貴州、山西、陜西及湖廣五部份各當五本書,分別冠以豫書、黔書、 4 晉錄、秦錄及楚書之名,並收入所輯之《學海類編》, 足見是書在地 理形勢與經緯方位之處有其獨到

文档评论(0)

xiaoxigu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