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案例:潘玉梅、陈宁受贿案-裁判要点的理解与说明.doc

指导案例:潘玉梅、陈宁受贿案-裁判要点的理解与说明.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潘玉梅、陈宁受贿案》的裁判要点的理解与说明 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指导性案例《潘玉梅、陈宁受贿案》(指导案例3号)。为了深入理解和准确参照适用该指导性案例,现对该指导性案例的推选经过、裁判要点等有关情况予以解释和说明。 一、推选经过及其意义。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发出征集指导性案例的通知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经讨论决定于2011年1月10日向最高人民法院推荐了该备选指导性案例。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经研究讨论后将该案例送刑二庭审查。2月10日,刑二庭认为该案属新类型案件,所涉4个问题虽然在2007年7月8日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受贿意见》)中有所规定,但是刑法和司法解释尚未明确具体规定,并且4个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出现在一个案例中很难得,故同意将该案例作为指导性案例。2月15日,研究室室务会讨论研究认为,该案例属于具有典型性的新类型案例,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第2条第2、3、4项规定的情彤,裁判要点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刑法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具体规定,在有关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情况下,将其作为指导性案例予以发布,对全国法院办理类似案件提供指引,对社会公众予以法制宣传和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意作为指导性案例报请院领导提交审委会讨论。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经讨论认为,该案例符合指导性案例有关规定的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意将该案例确定为指导性案例。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文件将该案例作为第一批指导性案例予以发布。 该指导性案例的发布,对于依法惩治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类型受贿犯罪,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它针对近年来受贿案件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透过合办公司、低价购房等表面现象,抓住了受贿罪权财交易的本质,对利用更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的新手段受贿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处理意见,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存在认识分歧的问题,有利于统一认识,及时、有效地依法查处手段翻新、花样百出的新类型受贿犯罪案件,有利于依法从严惩处腐败犯罪。其二,它对新类型受贿行为的细化及其罪与非罪界限的区分,划清了国家工作人员缢济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应有边界,可以教育和警示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提高拒腐防变、掉入受贿犯罪泥潭的警惕性和自觉性。其三,它具有宣传法制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有利于人民群众依法监督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惩治腐败犯罪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反腐败斗争的全面和深入开展。 二、裁判要点的理解与说明。该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点确认,国家工作人员以“合办”公司的名义或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的、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未谋取利益而受贿的以及为掩饰受贿犯罪而退赃的,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从而对近年来以新的手段、新的形式收受贿赂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明确具体指导。 (一)关于以合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裁判要点l确认: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与请托人以“合办”公司的名义获取“利润”,没有实际出资和参与经营管理的,以受贿论处。该裁判要点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受贿新手段、新形式,在《受贿意见》第3条第2款的基础上明确解决了以合办公司等名义收受贿赂问题。理解和参照适用这一裁判要点,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关于是否以受贿论处的认定标准。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以本人或者他人(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人)名义,参与合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是否以受贿论处,关键在于国家工作人员本人有无实际出资。如果国家工作人员真实出资,即使未参与经营管理,也不能认定为受贿罪。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公司法规定,是否出资,是能否取得收益的依据。该裁判要点在规定没有实际出资的同时,附加了国家工作人员不参与经营管理的条件。这主要考虑到,规定“不参与经营管理”是以确认名义出资而非真实出资为前提的:是否实际出资与是否参与经营管理是相互关联的,可以相互印证,“不参与经营管理”是判断是否名义出资的一个方面。同时,经营管理行为在一定情况下(如个人以劳务出资合伙)也可能成为合伙出资的一种方式。所以,裁判要点关于此种情形是否认定为受贿,坚持的标准仍然是名义、虚假出资还是实际、真实出资。 2.关于受贿数额的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的,如何具体认定其受贿数额呢?根据《受贿意见》第3条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认为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予以认定: 一是国家工作人员既没有实际出资,又没有参与管理、经营,以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名义获取“利润”。此种情形属于“虚假出资

文档评论(0)

xbb6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