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初探
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初探
——以土默特右旗威俊村片石矿为例
(内蒙古第二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摘要:文章针对由于矿山开采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过度破坏及巨额的经济损失问题,以土默特右旗威俊村片石矿矿山环境治理为例,对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措施;环境保护;土默特右旗
中图分类号:X3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XX)21—0075—02
土默特右旗(以下简称土右旗)威俊村片石矿位于萨拉齐镇北约7km处,距威俊村北约2km,采石场南距110国道约3km,矿区内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矿区面积:0.06km2。开采矿种为片麻岩,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经济类型为私营企业。通过对该矿的调查研究,为同类型矿山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1矿区地质环境调查情况
1.1矿区地质情况
该矿矿体主要为片麻岩岩体,岩体呈陡倾斜层状产出,倾角一般在60°~70°之间。厚度变化较小,形态简单,产状稳定。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片麻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矿床。
1.2矿区水文气象条件
矿区位于土右旗沟门镇威俊村北的沟谷内,汇水面积较大,一般沟内无水,为季节性河流,向南流入土默川平原,最终向东汇入黄河。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由北向南径流。沟谷东西两侧为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的中低山地形,地形较陡,基岩裂隙不发育,富水性较差,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本区属干旱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冬季寒冷多风,年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矿区沟底地面标高约为1200m,可视为当地的侵蚀基准面,采矿标高约为1215m,开采的矿体全部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
2矿区现存环境问题
2.1对土地、植被资源及地貌景观的占用和破坏
根据环境地质调查,本矿区对土地、植被和地貌景观占用和破坏现状条件下主要表现在矿山开采形成的露天采坑、废渣堆以及采矿场地和矿区道路等方面(对土地占用情况详见表1)。
2.2露天采坑影响
矿区内分布有2个露天采坑,为XX~XX年露天开采时形成??。露天采坑位于矿区南部沟谷两侧,深约30m,近似弧形,面积约500m2。在采坑的四周为高陡边坡,由于基岩风化和松动,局部存在危石体和塌落掉块现象。
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2.3废石场堆积影响
本矿区由于开采时间较短,只形成了1个规模较小的废石渣堆。渣石堆分布在露天采坑附近,占用的为荒山或荒坡,总占地面积约100m2。
2.4地质灾害隐患
根据现场地质灾害调查,本矿区地质灾害主要为露天开采形成的不稳定边坡。露天采坑面积约为500m2,形成的高陡边坡高度为15~30m,局部地段岩体松动形成危石,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3不稳定边坡成因分析
本区易形成崩塌地质灾害,主要由于顶部风化减弱了节理面的凝聚力,雨水渗入张裂隙中,产生裂隙水压,引起岩体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剪应力多集中在山体边缘。再则是由于风化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在岩体中形成了多种结构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变质作用的片理、构造作用的断裂结构面等),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易沿着结构面发生蠕动,造成顶部岩体发生崩塌。还有气温变化、冻融松动、地震、雷击等都有可能造成岩崩现象。
3.1斜坡变形主要是应力分布变化引起
3.1.1本地区由于矿山岩体的不规则的开挖,造成顶部突出,中间凹陷的危险地形。在重力的作用下,边坡面附近的主应力线明显偏转,表现为最大主应力与坡面近于平行,最小主应力与坡面近于正交,向坡体内逐渐恢复初始应力状态。
3.1.2由于应力的重分布,在坡面附近产生应力集中带,在不同部位其应力状态也是不同的。在坡脚附近,平行坡面的切向应力显著提高,而垂直坡面的径向应力显著降低,由于应力差大,形成了最大剪应力增高带,易发生剪切破坏。在坡肩附近,坡面径向应力和坡顶切向应力可转化为拉应力,形成拉应力带。边坡越陡,拉应力带范围愈大,坡肩附近最易拉裂破坏。
3.1.3与主应力线迹线偏转相联系,坡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先的直线变为近似圆弧线,弧的下凹面朝着临空方向发展,易导致顶部岩体发生崩塌。
3.1.4坡面处由于径向压力实际等于零,处于单向应力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向内渐变为两向或三向状态,成为相对稳定状态,这时边坡最不稳定,更易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3.2影响该地区岩体边坡变形破坏的因素
3.2.1岩性。构成该地区的岩体虽坚硬,但风化程度严重,边坡易破坏,形成零碎崩塌。
3.2.2岩体结构。该地区的岩体被多次构造切割成一系列倾向与坡向相反的陡立柱状体或板状体,由于岩体坚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