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及其边塞诗.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益及其边塞诗    [摘要]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   [关健词]李益;边塞诗;现实主义;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81-02      李益 (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大历十才子”之一。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检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任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诗风豪放明快,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李益的诗,按题材分,有边塞诗、闺怨诗、咏怀诗、山水诗、酬赠诗几类,其中边塞诗的成就最高。从总体说,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是中晚唐其他诗人所不可企及的。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李益的边塞诗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精忠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广大战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守边无策和腐败无能。当时,广大唐军将士在反击吐蕃入侵的自卫战争中英勇战斗,气势豪迈。“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暮过回乐烽》)。诗人以高昂的笔调抒写了他们的从军之乐。《度破讷沙二首》之二写他们战罢归来的情景:“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前三句写初秋大漠晨景,开阔而富有生气,从而衬托了唐军战罢归来的豪情,最后正面描写英雄形象,突出了唐军将士不畏艰苦、士气高昂的形象。《塞下曲》第二、三、四三首中,诗人揭示了他们乐观无畏的原因,是为了杀敌立功、保卫边疆,“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对于唐在对外战争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诗人也作了深刻揭露。他借用古事批评朝廷不重边防,不赏战功,对外软弱:“汉庭议事先黄老,麟阁何人定战功!”(《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沉痛指出一部分边防将士无心报国,士气低落:“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夜发军中》)尖锐揭露了唐军内部的矛盾:“仍闻旧兵老,尚在乌兰戍。笳箫汉思繁,旌旗边色故。寝兴倦弓甲,勤役伤风露。来远赏不行,锋交勋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罢兵赋!”(《五城道中》)一方面,朝廷守边无策,赏罚不明,边将“生事邀功,窃取官赏”;另一方面,战士久戍边庭,辛勤服役,思归厌战。对比是强烈的,爱憎是分明的。在《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中,诗人感慨系之:“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诗人由边地的荒凉而想到边防的废弛,又由泉水的分流而忧虑年华逝去,报国壮志无成,情景交融,婉转流畅。全诗充满着一种壮士无功、美人迟暮之感。   由于战争连年,朝廷守边无策和边将腐败无能,广大唐军将士在久戍难归、经常失败和功业无成的情况下,战斗士气削弱,普遍厌战思归。他们听到蕃音蕃曲就要思乡念远:“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夜上西城听凉州二首》之二)“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从军北征》)诗人以同情的态度,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这种感情。其中以《夜上受降城闻笛》最为出色:“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色彩鲜明地描写了边地寥廓凄清、寂寞苦寒的景象,由景见情;再写由闻笛而引起的望乡之情,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第二类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有的抒发了从军报国、收复失地、安边定远的豪情壮志:“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截海收蒲类,跑泉饮??鹈。”(《再赴渭北使府留别》)“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赴?宁留别》)在《塞下曲》里,诗人更是豪气洋溢:“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以马援、班超和薛仁贵自况,壮怀激烈,用典贴切。当他想到失地仍未收回,心情沉痛:“心知旧国(陇西)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面对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