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追寻难忘的记忆.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庄,追寻难忘的记忆   李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一个搜遍中国地图也难以寻到的地方,近年来,政界披露,媒体传播,加之活动造势,一时间,这个长江边上的小小乡镇跃然而出,一下提升为中国“魅力古镇”和中国抗战文化中心而显身扬名。 寻访李庄,我们才对这个昨天“名不见经传”而今天却是“名不虚传”的古镇有了真切的感触。      汽车在长江南岸遍野葱茏的浅丘陵地带一路奔驰,在渐近李庄的路边上,国家级重点文物旋螺殿是少不了要去看的。旋螺殿建造于明万历年间,主殿为亭阁式全木穿逗斗拱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高约10余米,整个建筑没有一颗铁钉。它经历400多年风雨,仍挺立山坳,坚固无比,真乃建筑史上的奇迹,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当年至此,曾慨然叹之为“颇足傲于当世” 的杰作。   过旋螺殿向北行驶不远,李庄到了。遇上一个重要接待,入镇的道路临时实行管制,我们的车被指定驶向新建的滨江路上停放。滨江路尽头是李庄镇的标志性建筑魁星楼,巍巍楼阁临江屹立,气势非凡。此楼原为清代建筑,“文革”期间被毁,现楼系仿原貌重建。魁星楼有如江畔的灯塔航标,入镇车辆和江上往来船只远远都能看见。   我们步行入镇,镇口转弯处设有一块李庄导游图,图版上一条条街巷如网交织,一座座宫庙分布其间,古镇的地理位置和形制一目了然。李庄是长江上游的水码头,据说它的历史可追溯到 1 500年前的梁代。北周年间,南广县衙就迁到这里,后又改名南溪县。李庄自古为水上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贸易发达。明末清初,大量湖广移民纷至落户,在这里开馆授徒,兴办义学。不难看出,历史上作为“长江第一古镇”的李庄早已是闻名遐迩了。 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李庄承载了一段令人感动和难忘的历史。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国立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一大批时代精英聚集这里,国外著名学者李约瑟、费正清也在镇上留下了足迹。一代学人在这里度过了六年艰难的时光,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就是这一页,奠定了李庄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凭着兴致在李庄古镇街巷中漫游,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凸凹不平,高耸的灰砖风火墙和小青瓦民房鳞次栉比,街巷格局和建筑,依然保持着浓郁的川南乡镇风貌。镇上,旧时的鞋庄、布店、山药铺、老茶馆等铺面大都保留着,一面面蓝底白字的布幌在屋檐下招展。不少见证了小镇昨天的古稀老人,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依然宠辱不惊,默默地临街坐着,或悠闲地在茶馆里聊天打牌。 拐弯走进席子巷,抬头仰望,两边屋脊飞檐相合,深巷漏出“一线天”,饱经风雨剥蚀的木板房面陈旧发黄,矮小简陋的腰门仍是原汁原味,据说这条街过去是买卖草席的市场。穿过席子巷便是羊街,街巷短而窄,看小巷两旁却是深宅大院,刘家院、胡家院、张家院等殷实之户院墙紧邻,高高的斗拱飞檐、凌空的吊脚楼阁、典雅的门庭浮雕,传递着古镇悠长古朴的气息。   随人流走进一座清代四合院私宅,这里曾是抗战年间考古学家李济的寓居。客厅里悬挂着十多幅历史图片,介绍了李济深邃的学识和丰硕的成果,后院立着一块刻有“李济旧居”的汉白玉石碑,寄托着人们的缅怀。虽然老宅已难觅过去的踪迹,但它见证了这里的一切,庭院墙角一笼竹叶在微风中摇曳,似在默默地为这位滞留台岛、凋落他乡的游子招魂。 午时,我们在镇西头的玉佛寺品味素斋,顺便参观了李庄誉称“九宫十八庙”的庙殿建筑。据说玉佛寺是供奉天后圣母的地方,原名叫天上宫,寺内供奉的缅甸玉佛,以及古老的木雕戏楼和厢房,都是值得称道的景物。出玉佛寺,去南华宫,见大门砖墙斑驳,殿堂杂物零乱,里面仍有居民住家,显然房屋未经整修,门前挂一木牌,方知原为同济理学院故址。   来到镇外的张家祠堂,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进入视野。张家祠是当年中央文化机构迁川的旧址,现已开辟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入馆参观,祠堂内庭院深深,清幽雅致,各厅室门前张贴有“中央博物院厅”、“中央研究院厅”、“同济大学一厅”、“ 同济大学二厅”等标识。尽管陈列展品不多,大都是收集的图片和资料,但它却引领我们走进了6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一个个彪炳史册的文化巨人,一段段众志成城的感人故事,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了李庄人文抗战的缩影。      在古庙祠堂里流连,似乎还能聆听到当年激荡着的抗战主旋律的歌声,感受到曾经强烈跳动的抗战文人的脉搏。这里的每一处遗存都有一段传奇,它散落李庄坝上犹如历史的碎片,一旦拼凑积聚起来,就是一部千古不废的抗战史籍。   从张家祠出来,面对江畔的绿野,思绪仍久久盘旋在那已然失去的景象里,仿佛李庄的历史就在身边,可当我忍不住再去叩敲它的门扉时,耳边回响的却是一阵接一阵的江水声,滚滚长江穿过李庄东流去,仿佛时光的足音渐行渐远。   李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