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2017届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想一想 谈一谈 观看了以上图片后,你有何感想? 房子变高了, 道路变宽了, 城市变靓了,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中党领导下,我们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世界银行评价 1、背景:在徘徊中前进 原因 客观上:“文革”烂摊,暂难收拾; 主观上: “两个凡是”,阻挠前进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实行改革开放 伟大 决策 思想路线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政治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组织 路线 3、历史意义: 两大转折 工作重点 体制 三个标志 ①新道路 ②改革开放 ③新时期 1.什么是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1.什么是改革? 2.为什么要改革? 3.怎么样改革?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 二、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三 农村实行以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基本国情 现状:温饱问题 弊端:人民公社体制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过程一:安徽(小岗村)、四川(广汉)秘密尝试,包产到户; 2、过程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中央最近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写出了讨论纪要。中央同意纪要的各项意见,现发给你们,望及时组织传达讨论,澄清思想,统一认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贯彻执行,以利于动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做好工作,发展农业生产。 中共中央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过程二: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对农村做法肯定; 结果: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达93%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 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