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王堆三号墓岀土遣策释文订补精选
馬王堆三號墓岀土遣策釋文訂補
(首發)
陳松長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馬王堆三號漢墓岀土遣策的圖版和釋文都發表在《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第一卷中,應該說,編者已對這批遣策作了很好的整理、排序和釋文,特別是那清晰的圖版,給讀者提供了可資對勘的研究資料。这里,我们仅在编者所作释文和简注的基础上,覈對圖版,就部分釋文和简注作些訂補。
簡九:建鼓一,羽栓飭卑二,鼓者二人操抢。
按,此简編者沒有註釋,其实问题很多。核对图版,此简第五字左边不从木,而是从“?”。马王堆帛书竹简中的“施”、“旅”、“斿”等字的偏旁都与此相同,因此,此字应释為从?生声的“旌”。此字早在2001年出版的《马王堆简帛文字编》中就释为“旌”字。“羽旌”乃是建鼓上常见的裝飾物。曾侯乙墓出土的漆鸭型盒上所绘的建鼓上,就简单的绘有类似于羽毛的装饰物;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车马仪仗图》的左下方也绘有一幅建鼓图,鼓上就饰有往四边飘动的羽旌。2002年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出土的漆绘汉尺上也绘有象车建鼓图,那建鼓的四周都饰有随风飘扬的羽旌,可见羽旌乃是建鼓不可或缺的装饰物之一。
“饬”下应加标点断开。“饬”當读为“饰”,《吕氏春秋·先己》:“子女不饬”,高诱注:“不文饰”,毕沅校正:“饬与饰通,《太平御览》二百七十九作饰”。据此,“饬”通“饰”,在此应与“羽旌”一起连读,也就是用羽旌为饰的意思。
“卑二”亦见于简一四,简文云:“大鼓一,卑二”。整理者没作注释。按,“卑”或當读为“鼙”,鼙以卑為声符,乃以声兼义也。卑有微小之义,鼙之字义正是借用这个声符的义项组成。《仪礼·大射仪》:“应鼙在其东”,郑玄注:“鼙,小鼓也”。清·戴震《乐器考》:“《仪礼》朔鼙、应鼙。鼙者小鼓,與大鼓为節。……作堂下之乐,先击朔鼙,应鼙应之。”据此,我们或可确定所谓“卑二”,乃是“鼙二”之省写,也就是小鼓二件的意思。这样,衡之简文也正好文义贯通。
有“鼓者二人操抢”甚为不辞。“操抢”是什么意思?整理者没有注释,从释文来看,可能是将“抢”读为“枪”的,但“操枪”与“鼓者”也没什么关系可言。因此,最后一字的释读显然有误。今按,此字當隸定为“抱”字。该字的字形非常清楚,左边从手,右边从“仓”,但这并不是现代简化字的“仓”,而是“包”的变体。马王堆一号墓遣册0一二中的“鹿肉鲍鱼笋白羹一鼎”中的“鲍”,三号墓遣册简七五中的“鲍鱼”的“鲍”,右边所从的“包”都与此相同,有此可证此字当隸定为“抱”。“抱”应是“枹”之讹误。“枹”乃擊鼓的工具。《左传·成公二年》:“援枹而鼓”,陆德明释文:“枹,鼓槌也。”据此,简文的意思应该是,击鼓者二人,他们手头操着鼓槌。
通过上述讨论,这枚简应重新句读、释读如下:
建鼓一,羽旌饬(饰)。卑(鼙)二,鼓者二人,操抱(枹)。
2、簡一八: 室各二。
註:“ ,《說文》所無,疑為“筆”之省。“筆”與 “筚”音義相通。 “筚”為竹管。又“筚篥”、“觱篥”、“悲篥”為古代龟兹的管乐器。三號漢墓岀土竹笛二支,似為此物。”
按,整理者之所以认为此字是“筆”之省,主要是将此字旁边的两横理解为重文符号所致。其实,此字上是“八”字,非常清楚,下是“聿”字,旁边两横应该是合文符号而非重文符号。整理者将其理解为重文释读后,只推论“筆”通“筚”,但并没交待“筆筆”或“筚筚”是什么东西,如果按照其句读理解,那“筆室”又是什么东西,都说不清楚。
我们在将其旁边的两横解读为合文符號后,就可确定,此字應是“八聿”二字的合文。从简文来看,后面的所谓“室各二”應是指每個槨室各有二件,這樣,四個椁室加起來正好是八件,如果这种理解不误的话,那么,“八”应该是數量詞,而“聿”纔是器物名。但“聿”到底是什么,尚无法确定。“聿”字就其本义来说,就是“筆”字,但随葬器物中根本就没有“筆”。如果按照整理者的思路,将“筆”读为“荜”,并推论其是竹笛的话,但出土物中,仅在东边厢的57号漆奁盒内出土了二支而已,与简文中所注明的“室各二”也没办法对应。因此,这里的“聿”该解读为何物,尚待考证。当然,或许也可这样解读,“室各二”仅是器物随葬时的计划而已,实际下葬时,可能因准备不足,所以仅在东边廂放了两支而已。
簡一九: 蹇、帚各一
註:蹇、帚意不詳。
按,蹇字下從“走”,當隷定為“?”。我们从下面的“各一”可以判断,?和帚肯定都是一种随葬器物。“帚”當是箕帚之省称。《急就篇》第十三章:“簁、箄、箕、帚、筐、箧、篓”,颜师古注:“帚,所以扫除。古者杜康作箕帚。”《说文解字·巾部》:“帚,粪也。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礼记·曲礼上》:凡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唐韵·之韵》:“箕,箕帚也。”《世本》曰:“箕帚,少康作也。”很显然,“箕帚”是常常连在一起使用的,而且“箕”也可解释为“箕帚”,因此,我很怀疑这里所写的“帚”或许就是“箕”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