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被历史湮灭的寻根圣地精选.docVIP

马邑——被历史湮灭的寻根圣地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邑——被历史湮灭的寻根圣地精选

马邑——被历史湮灭的寻根圣地 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著名移民史专家葛剑雄在《山西移民史》的序言《家山何止大槐树》中指出,明初大量的“移民迁自山西各地,不可能都来自洪洞县,更不会全部出于大槐树。”①大槐树移民影响再广、意义再深,也只是移民史的一部分,大槐树不过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而更多的迁徙仍然鲜为人知。   1994年3月14日《山西农民报》第四版登载的“南有洪洞大槐树,北有马邑圪针沟”就是对这一时期山西移民点形象的概括。洪武、永乐两朝大规模外迁边塞居民,马邑及周边地区既是迁出的重点区域,又是戍边置屯垦荒的重要迁入地。近年来,关于马邑的“圪针沟”与洪洞大槐树的“圪(棘)针沟”,两地移民后裔在互联网上进行了频繁的讨论、交流,马邑圪针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   据考证,在明朝遗留下来的大量官方文献中,如《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并没有特别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更不用说大槐树了,而《明太祖实录》清晰地记载了朔州移民。朔州马邑圪针沟这个移民集散地却被历史所湮灭,本文就这一重要的移民集散地及其移民的迁徙、分布和迁入军队戍边置屯垦荒等史实作初步探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查考中难免挂一漏万,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一、马邑——明初移民集散地   明初,残元势力为避明军讨伐逃往蒙古地区,因物资缺乏经常南下攻掠,严重影响边民的生活,山西是受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朔州、大同位于草原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上,是蒙汉冲突的关防要地,大同处于防御前沿,是明朝军事经营的重点区域,雍正十三年《朔州志·道路》载:“东达于京,西通于秦,北及边外,南由关内至于□□,洵四达之衢,中外之交也”,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说明朔州是“南北咽喉,东西要路”。②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朝山西行都司全图》可见,马邑是“晋北之鄙”(鄙:边远的地方—笔者注),边塞移民由此南迁交通便利,所以马邑是空边政策迁出的政治移民与戍边置屯垦荒迁入军事移民的集散地。   其次,从朔州历史沿革来看,明代朔州属大同府辖,仅辖马邑一县。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朔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明马邑故城位于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内。”康熙《马邑县志·延袤》载,马邑县境“西至朔州烟墩村界一十五里。”也就说,现今马邑村是明初马邑县治所所在地,烟墩村明代属马邑县管辖。烟墩村是神头镇一个古老村庄,据《朔州地名志》记载其“位于朔城区神头镇7.5公里处,因为村东北角有烽火墩,以狼烟报警,故名。”圪针沟在烟墩村西南隅,此地原来有一条东西方向遍地圪针的大沟,因此叫圪针沟,两地距离只有一里远,故人们习惯把烟墩村圪针沟连在一起称呼。2006年4月29日,《朔州日报》第一版刊登了忻州市张俊赟先生的《忻州诸多姓氏根在朔州》一文,文中介绍忻州郝氏、赵氏、冯氏等许多姓氏都是从烟墩村圪针沟迁出。据烟墩村老者回忆,圪针沟确实存在过,这与忻州家谱的记录完全吻合。   第三,据山东省《定陶县秦谱》记载:“洪武二年(1369),秦氏由山东出发聚集至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又迁居忻州紫郡定居,后几经迁徙”。与他们同时迁徙的还有定居忻州紫郡的董姓。此记载印证了马邑是明初移民集散地,移民到此集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空边政策迁出的政治移民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却未能继承元朝的全部政治遗产,直接统治区较元朝大大缩小。北撤的蒙古人仍占据着大片的土地,他们拥有强大的武装,对明朝构成极大的威胁。洪武元年(1368),明廷为了悉空草原以防蒙古人南下,实行“移塞外边民入内”的空边政策。这些北方边境上俘获的将士和遗民大多经马邑迁往北平及周边地区,也有一些迁入京师(今南京市)等政地要地。至二十一年(1388)内迁活动暂告停止。这些移民广泛地分布于江苏省、安徽省、北京市、河北省、云南省、山西省、四川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一)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作为明朝首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内迁蒙古人最主要的聚居地,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廷将一批蒙古元故官迁入南京。3三年(1371)三月,迁塞外元太尉沙不丁及其将士家属3000余人于京师卫所。④五年(1373),有1840名蒙古降官士卒迁至南京。⑤次年十一月,“送大同边民寡妇及遗弃人口六十一户至京师。”⑥七年一月,迁朔州故元官民200人于京师卫所;⑦四月,迁塞外故元官属1323人于京师卫所;另有3230名故元官、军、民从塞外迁入。⑧同年,朱元璋甚至下令:“其塞外夷民,皆令入内地”;“官属送京师,军民居之塞内”。⑨   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先后有1万余人经马邑迁往南京。朱元璋很重视对这些人的安排,于十二年(1380)十二月下令对京师内部的蒙古人进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