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张通妻陶贵墓志》拓本鉴定举要.docVIP

隋《张通妻陶贵墓志》拓本鉴定举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隋《张通妻陶贵墓志》拓本鉴定举要   《张通妻陶贵墓志》刻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清乾隆年间于陕西西安出土。首题“大将军昌乐公府司士行参军张通妻陶贵墓志”,志文19行,满行19字,楷书,有方界格。著录见《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1901年)、《集古求真》(1923年)、《八琼室金石补正》(1925年)、《陕西金石志》(1934年)、《咸宁长安两县续志》(1936年)等,全文见《古志石华续编》(毛凤枝著,民国)、《关中石刻文字新编》(1935年)等。   志主陶贵,丹阳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乃大将军昌乐公府司士行参军张通之妻,卒后葬于长安县龙首乡。张通之名见唐代韦述所著《两京新记》,记称东门之北慧日寺,隋开皇六年立,本富商张通宅,后张舍其宅而立寺。张通妻陶氏常于长安西市鬻饭,精而价贱,时人呼为陶寺。墓志文云“恳志熏修,归依正觉,庄严供养,其慧日寺者乎?”与《两京新记》所记正合。志中“昌乐公”,金石家看法不一,《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及《奇觚文集》(叶昌炽著,民国)据《隋书?韩擒传》认定此“昌乐公”应为韩擒虎弟僧寿(按:唐人修《隋书》因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将“韩擒虎”之“虎”省去),但《八琼室金石补正》考《隋书》后提出此“昌乐公”或为柳裘。   《张通妻陶贵墓志》书法遒劲婉约,锋颖如生,可与《董美人》《常丑奴》两志媲美,堪称隋志之翘楚,历来评价极高,是临习隋楷的最佳范本之一。解放前上海有正书局、艺苑真赏社分别出版有石印本和珂罗版整纸本,流传颇广。      图1      有关隋《张通妻陶贵墓志》的流传经历,金石著作中均记原石久佚,世传多为重刻本。检索著录,可见数条涉及该志石的线索,一石为甘泉岑建功所藏,后归南陵徐积馀,已碎为4块,金石家多认定此石为重刻,方若《校碑随笔》(1931年)认为此石为“至精之摹刻”。除南陵徐氏外,尚有陕西重刻本,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1981年)称该石“较徐氏藏石更精……后磨去一层,似更瘦细,虽似挺劲,然与原石不类”。又据《西安碑林书法艺术》(1983年)及《西安碑林全集》(1999年),西安碑林今藏有一石,系铁门张伯英1952年捐献入馆,现深锁库房之中,该石是否为原石或为上述之“陕西重刻本”,一直未见相关研究。   由于对墓志原石状况不甚了解,各类金石著作中对于该墓志原拓的标准说法不一,故在拓本的真伪鉴定上,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近年来,笔者广泛搜集隋《张通妻陶贵墓志》的多种拓本资料,目前已有一定的规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拓本包括有褚德仪题签本(图1,以下称“褚题本”,褚题“隋张通妻陶贵志,乾隆年出土初拓本”等,下有邹安题记)、西安碑林博物馆拓本(图2,以下称“碑林本”)、无跋本(图3),以上这些均为整张拓本,为墓志拓本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还有一些剪裱本,如故宫博物院藏剪裱本及梁启超跋本等,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作为参照。在隋《张通妻陶贵墓志》的著录中,涉及到拓本内容的主要有《集古求真》《校碑随笔》《增补校碑随笔》《善本碑帖录》(1984年)、《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奇觚文集》《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1956年)、《碑帖跋》(梁启超著,民国)等,其中又以前4种著作谈及拓本真伪鉴别最为详细,可相互补正。笔者经过对前述碑版名著的认真爬梳并与各种拓本参校,初步总结出隋《张通妻陶贵墓志》原拓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为鉴定提供重要的线索,现逐条罗列如次:      图2      1.原拓第1行第8字“司”字钩笔未损。   2.原拓第1行下角未泐损。   3.原拓第3行第4字“轩”字右旁无石花。   4.原拓第4行第1字“竹”字完好,“竹”之上无泐痕。   5.原拓当14行“似莲”两字间,第15行“土壮”两字间,第16行“风前”两字间,第17行“路悲”两字间,第18行“秦川”两字间有泐痕一道,横出19行之外。   6.原拓第14行“似莲”之“似”字下明显可见有石筋如倒钩形,有让刀之痕迹。   7.原拓第16、17行第14字“风”“路”两字上无泐痕。   8.原拓第17行第10字“镜”字未损。   9.原拓第18行第2字“松”字右下有泐痕。   10.原拓第18行下微有泐损,第18行第19字“闭”字未泐。      图3      对照上述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碑林本”不符合第2、4、6、8、9、10条,无跋本不符合第1、2、3、5、6、7、9条,只有“褚题本”基本符合这些标准,笔者以此认定此本应系原拓,其他两本为重刻本,细部比较可参见《隋〈张通妻陶贵墓志〉版本比较表》(图4)。“褚题本”的题签者褚德仪(1871~1942年),浙江余杭人,号晚堂,晚号松窗,为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在拓本鉴定方面功力深厚。早年曾为端方幕僚,后寓上海,斥资收购碑帖,原多为张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