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两晋南北朝制瓷工艺新成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吴两晋南北朝制瓷工艺新成就      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末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间尽管西晋曾有短暂统一,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全国仍处于长期的动荡分裂中,人们被迫四处迁徙,土地荒芜,原本富庶的中原遭到破坏。战争的确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原大量人口南迁,使江南尤其是江浙一带孙吴政权活动的中心区域经济崛起,很快赶上或超过了中原地区,突出表现在制瓷手工业发展迅速上。从大量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江浙一带孙吴两晋时期的近千座墓中出土数以万计的瓷器,品种齐全,应有尽有,表明瓷器基本取代了陶器、漆器、铜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此时青釉呈色稳定,釉色青绿怡人;瓷器造型新颖生动,典雅实用。综观此时瓷器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时制瓷工艺有了新的突破,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釉下彩绘及青釉褐彩的出现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雨花台长岗村一座孙吴晚期至西晋初期的墓中发现一件青釉下褐彩绘盘口壶(图1),其褐彩花纹繁缛清晰,排列有序,疏密得体。它的出土将釉下彩绘瓷出现的时间由唐代提前至孙吴晚期至西晋初期,意义十分重大。以后近20年,类似釉下彩绘瓷再无发现。令人惊喜的是2002年至2004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南京六朝都城建康旧址及其附近,再次发现了孙吴晚期完整釉下彩绘双领罐、盘口壶以及洗、盏、器盖等残片多件(图2、3)。这批釉下彩绘瓷器出土地层明确,器型多样,工艺精湛,尤其是纹饰布局和内容与长岗村釉下彩绘盘口壶非常近似,不仅印证了长岗村青釉下彩绘盘口壶的时代,也为研究中国古陶瓷釉下彩工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釉下彩即是在修好的坯胎上直接以褐彩料绘画,待阴干之际再罩一层薄釉,然后入窑一次烧成。其制作工艺简单,花纹在釉下既好看又不易磨损。综观孙吴晚期釉下彩绘盘口壶、双领罐以及洗、盏、器盖等残片,几乎通体施彩挂釉,釉层极薄,工艺精湛。其花纹布局严谨,纹饰大同小异,佛道兼融,反映出当时人们受佛、道思想影响,幻想超脱生死境界,魂灵升天,来世成仙的思想。目前釉下彩绘瓷在南京以外地区,以及西晋至南朝墓葬与地层中均不见有出土。为什么此种施彩技法没有能流行起来还有待研究,但是就制瓷工艺而言,它改变了以往青釉、黑釉等单一釉色装饰瓷器的状况,成功地以青釉下褐彩来装饰美化瓷器。尽管它与后来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瓷没有直接递进关系,但是它的出现为唐代长沙窑、邛窑等釉下彩瓷的烧造奠定了基础。另外釉下彩绘瓷将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有机地结合成一体,使瓷器的美化达到了全新的艺术效果,赋予瓷器装饰更加广阔的空间。      西晋末东晋初在浙江东南一带,率先出现且很快流行起一种以青釉点褐彩为装饰技法的瓷器,即在施好青釉料的坯上,以含铁量较高的褐釉用彩点的形式在器物的口沿、盖顶、腹部等醒目部位施点彩,然后入窑一次烧成。青绿的釉地上以褐色斑点为彩,朴素典雅,给人一种清新古朴的感觉。目前已知青釉点褐彩器有鸡首壶、唾壶、广口尊、钵、罐以及羊、牛等动物造型器(图4~6)。最初褐彩多以散点形式施在壶的盘口。东晋时褐彩点缀略显复杂,根据不同器物采用不同的编排点缀方式,使褐彩纹饰或对称、或十字交叉、或以点组成花朵形。施彩部位除盘口沿外,多施在器物的肩、腹、器盖及鸡冠、羊角或动物、人物双睛上(图7~9),点缀方法简洁生动,使器物更加有灵气。   东晋南朝时期这种装饰手法在江南一带普遍流行,除江浙外,江西南昌东晋墓,湖南湘阴窑、青竹寺窑都曾出土有青釉点褐彩瓷器。青釉点褐彩应属釉上彩(个别属釉下彩),其褐彩不是绘画的颜料,而是同青釉呈色原理相同的褐釉,它们都是以铁元素在高温还原焰中呈色。所不同的是褐彩釉料中铁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青釉料中铁元素的含量,因此青釉与褐彩釉在高温下能相互兼融,施彩处呈褐色玻璃相。绿地褐彩相互衬托,纯朴漂亮。唐宋时江浙一带仍保留以青釉褐彩装饰瓷器的做法,只是施褐彩方法不是以点组成各种图案,而是竖条形斑纹或绘出纹饰,且多施于罐等的肩部或腹部(图10~12)。   青釉点褐彩的出现,标志着西晋末东晋初制瓷工匠们已经突破了过去以刻、划等手法装饰瓷器的做法,开始采用以釉上施褐彩的形式装饰瓷器,说明此时制瓷工艺更加成熟,并且开拓出了美化瓷器的新途径。         化妆土的应用      化妆土顾名思义即是在成型的坯上挂一层由细粉制成的泥浆,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细腻好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在陶器上使用化妆土了。制瓷中使用化妆土始于西晋浙江金华一带的婺(wu)州窑。婺州窑地处浙江中部偏南,这里属丘陵地带,多红色粘土。以此种粘土为原料制成的瓷器胎体呈紫色或褐色,挂青釉烧成后其呈色较深并泛褐色,自然无法与浙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