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为水泥和石粉插上梦想的翅膀
用水泥和石粉做雕塑,这是张宝贵的梦想。奋战了800多个日夜,在张宝贵的带领下,由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板上巨大的白色浮雕顶棚制作成功,这表现出张宝贵对于材料的创造性的深刻认识和对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水泥和石粉是一种并不贵重的材料,但它们却成就了张宝贵的艺术梦想。
张宝贵与水泥和石粉的缘分可以追溯得很远,但我们可以从较近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说起。
一、音乐厅吊顶的诞生
这是张宝贵的骄傲:一件与北京昌平农民共同奋斗800多个日夜所创造的艺术品――像一片起伏的沙丘被倒置在天花板上,又像刚刚被海浪冲刷过的海滩,海滩上尚存有流水和螃蟹爬过的痕迹――巨大的不规则白色浮雕顶棚,如此震撼眼球地悬挂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顶部,炫耀着水泥筑就的奇迹。
由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音乐厅吊顶由164块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GRC板)组成,每块板重近1t,总重量超过100t,总面积约1300m2。每一块浮雕的形状都不同,164块必须能够拼接出完美的图形,不规则的图案起伏落差最大达到48cm,浮雕板的平均厚度控制在24mm,对角误差和翘度变形误差必须控制在2mm以内。吊顶板强调柔性连接,安全是最重要的。每块板20个吊点,焊接在钢架上,与建筑二次钢结构固定。同时安德鲁还强调吊顶板要有雕塑感。这样苛刻的技术要求曾使得安德鲁耗费了一年多时间寻找吊顶项目的实施方。最后他找到了张宝贵。
用聚苯板做阴模,用水泥做雕塑,这是张宝贵最擅长的,恰恰也是安德鲁所需要的。为了完成这个国内无前例的室内装饰艺术,张宝贵放弃了很多其他的项目,从2004年3月开始聚集所有的人力物力,全身心投入研发。张宝贵带领着他的团队,请来了中国建材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专家,在设计、试验、创新、细节等方面一点一点分析,一步一步保证。他告诉工人:“大剧院选中了我们,那么就不要辜负信任。就当是拿音乐厅练手艺,把本事都使出来。大胆创新,成功了是你们的,失败了是我的”。刚开始,一块吊顶板的模具20人干20天,后来三四个人几天就完成了,最后竟有工人,一个人两天完成一件。
这样奋斗的日子过去了约600天,终于在2005年11月2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板签约仪式”在北京饭店举行了。这个时候张宝贵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然而签完合同,正好赶上冬施,生产难度变大了。从支模、工装、喷射、滚压、布网、预留埋件到养护、脱模、整形、焊接钢架、检验、包装、运输等一系列过程中,张宝贵和他的团队想了很多办法。这个时候吊顶对于张宝贵而言,是已不是经济效益的问题,因为他不敢想象,一旦出了质量问题,会是什么后果。因而,为了这个项目他不惜搭进去100多万自己的钱。
吊顶项目的完成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研发到完成,张宝贵和他的团队发明了几十项创新工艺。比如用来准确放大定型的三维探测仪。比如简化模具制作程序,直接做阴模的工艺。解决水泥加石粉的配比丁艺,更轻更薄更防裂的工艺。比如为了使用中的安全,在每块浮雕板上预留了小扎的设计。这些小孔用来导流浮雕背后挂在天花板上的空箱中的积水(消防喷淋器的管道经过空箱,一旦发生消防事故,喷淋器喷水以后有可能在浮雕中积水,而水的重量加大了浮雕的重量,有可能造成固定零件的脱落)。
就这样,水泥板“飞”起来了,张宝贵用布朗库西的话来总结这个梦想成真的过程:“像上帝那样创造,像国王那样指挥,像奴隶那样劳动”。
二、关于水泥和石粉的“革命”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是一个契机,用水泥做雕塑一直是张宝贵的梦想。他从不否认水泥和石粉是一种廉价的材料,但是他相信创造力可以赋予这种材料特殊的价值,就像他一直以来相信他的农民兄弟姐妹们同样可以创造艺术。
张宝贵和艺术的缘分要早于他和水泥与石粉的缘分。他从小喜欢画黑板报、做手工艺品,进工厂做美术老师,从书中自学……艺术对于他而言不是什么伟大的想法、抱负与目标,更多的是一种满足、快乐和抒情。然而生活却给他埋下了一个伏笔。
1968年张宝贵从北京下乡到山西,1987年回到北京,找不到收留的单位,只好带着家属落户到昌平。迫于生计,也因为懂一些美术,他在搞建筑的舅舅的建议下,做起了“石花”(水泥窗花)。用张宝贵的话来讲,那时候的状态是:三五个农村妇女,一个不能挡寒的破工棚,用水泥和废石粉为原料,按照书本上写的和行家的说法,在水灰比、灰砂比、震捣、养护等一系列专业状态中不断去试验,没日没夜地做出了一拨又一拨没人要的产品。
当时,不少建筑师看过产品后,认为质感上与石相差太远,并且造型俗套。可是张宝贵那时候一个心思就是要把石头的感觉做出来。先是在水泥里加了白云石渣儿,模具上涂了缓凝剂,脱模后用水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