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身份认同的流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身份认同的流变   在为“民族”定义的时候,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这个概念,所谓民族主义都是一种人为的文化产物,同时,认同体随着历史、政治与文化因素而阶段性地演变。根据安德森这一“共同体”概念,我们可以为解严之后的台湾电影梳理出一个基本的认同态度。   20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还处在权威统治瓦解的前夜,很多电影,如《海峡两岸》(虞戡平执导)、《原乡人》(李行执导),都体现的是单一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经历了1987年的解严时候,90年代的台湾获准体现丰富复杂的民族情感,如表现日本殖民统治的电影《无言的山丘》(王童执导)和《戏梦人生》(侯孝贤执导),前者表现的是汉民族与大和民族之间鲜明的对立,而后者则呈现了复杂的殖民经验和游移的认同态度。   1994年以后,台湾电影因好莱坞电影工业入侵等不利因素而濒临绝境,新一代电影人也不再向父辈那样用电影来追寻历史,他们只关注现实。迈入新世纪,台湾电影只能依靠辅导金小打小闹,或惊悚题材,或青春同志题材,都摆脱不了闭门造车、自怜自爱的倾向。正当人们怀疑曾经厉声拷问社会的台湾电影“怎么了”的时候,2008年的台湾电影人又呈现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从《海角七号》8月22日上映,票房一路长红,到尾随其后的《九降风》和《固男孩》收益也不错,再到11月,反映客家人抗日的《1895乙未》上映首周票房告捷,台湾电影在十几年的疲弱不振之后,终于生出了一丝曙光。这其中,最令笔者注意的就是去年台湾电影的票房冠军――《海角七号》和年末上映的战争片《1895乙未》。这两部电影因其对台湾社会和历史热切地关注,吸引了众多台湾民众到戏院观赏,重拾观众对台湾电影的信心!   延续上文对台湾电影认同态度的梳理,本文将针对《海角七号》和《1895乙未》这两部电影,梳理它们对于新世纪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再现。从电影叙事的时间来看《1895乙未》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之后,割台湾地区给日本,客家人奋起反抗的历史事件;而《海角七号》则有两个叙事时空,1945年日本战败,国府迁台与新世纪的台湾。这三个重要的时间点,正好贯穿了台湾百年的历史,从而使这两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种互文性,而这种互文性直指台湾社会百余年认同的流变。      一、在本土寻根中重塑台湾人的身份认同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社会。文化认同以中国文化认同为主导。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台湾”遭遇退出联合国、与日断交、保钓运动等前所未有的外交厄运,另一股建构台湾文化认同的本土反思运动也在蒋介石逝世、政权松动的时候悄然浮现。本土意识对于当时的台湾和台湾人来说,是一种有意无意转嫁政治危机感和焦虑感的补偿性措施。但这种本土意识很快就被策略性地运用,影响了台湾的政治认同。这使得本土意识所涉及的就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投射,而是整个社会前途的考量。在台湾电影中,从早期的健康写实主义开始,便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对本土的关怀,而现在的《1895乙未》与《海角七号》,也尝试描摹一个在后现代语境中发展的台湾的脉络。   安德森所言“想象的共同体”,“想象”指的并非是凭空捏造,而是一种认知方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需要寻找归属和自我认同的方向。而认同通常是依附于一块范围固定的土地而产生的一体感。所以“本土性”是一种特殊的相关共同体,历史和文化便是维护本土性的重要因素,同时,追寻历史是重建认同的最好方法。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正好可以通过对历史反复地再现而直接为“本土意识”提供人们共同的场域。《1895乙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片超过六千万新台币的投资在近年的台湾电影中算是大手笔,如此大的投资被摄制组用来修建清末的台湾民居,制作当时客家人和山地人的服饰,以及台湾的美丽场景。影片为台湾观众展现了客家人祭祖、结婚等风俗,及山地人的生活方式,不遗余力地为观众建构一个百年前的台湾社会。该片导演陈坤厚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这不仅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历史的电影,还是一部反映台湾历史的电影”。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从历史深处为台湾人寻找身份认同的企图。而这种身份与中国内地“抛弃”台湾地区和日本殖民统治都紧密相连。   片中,抗日义军头领吴汤兴在得知唐景崧、丘逢甲弃守台北,逃回大陆的消息时,这样说;“我六岁时候,我阿爸丢下我们,回去唐山……他们本来就不是这块土地的子孙,但我们要坚持下去……”这似乎是在为今天台湾意识的萌发兴盛作注解,台湾悲情历史肇始于被清朝政府抛弃,从此“亚细亚孤儿”只能依靠自己单薄的身躯抵抗日本的殖民统治。然而影片似乎又不能完全将大陆视为“他者”,这些秀才出身的义军首领即便是在舍身赴死的时候发出“男儿应为国家计,岂可偷生降敌夷”的呐喊。可见,内地既是他者,也是一个内在于“自我”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