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的弗洛伊德趋向.doc

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的弗洛伊德趋向.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标题: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的弗洛伊德趋向 论文作者 克冰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论文单位 呼和浩特,点击次数 117,论文页数 64-73页1996年1996月论文免费下载 /paper_131404561/   (克冰 内蒙古师大汉文系)   [内容摘要]托尔斯泰的一些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精神解剖和性格描写有时表现出某些酷似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东西,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即可明显看到这种弗洛伊德的趋向:强调主人公自我人格完善过程中本能欲望与高尚道德、宗教感情的冲突,对主人公性冲动的描写,俄狄浦斯情结式的描写,对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一些类似认同、移情、投射、白日梦等行为、表现的描写,都与弗洛伊德的有关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冲动与抑制 性本能 俄狄浦斯情节 克服或适应内外障碍 *            *              *   托尔斯泰作为普通的人,十分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作为一位作家,则非常注重探究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解剖他们的灵魂。他一登上文坛,就以擅长生动、细腻、准确的心理描写赢得广泛声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童年〉、〈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小说集〉》一文中阐述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特点时正确地指出,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1〕。托尔斯泰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不仅仅停留在人物心理变化、发展的结果上,而更关心的是人物心理变化、发展的过程和心理过程中诸因素的斗争、它们的斗争中的彼此削长和转化、人物心理发展的态势和精神变化的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托尔斯泰的这种心理描写的艺术才华,“证明了他极其仔细地在自己内心里研究过人类精神生活的秘密;这种知识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使他能够写出我们请读者注意的人类思想的内在进展的情景,也许更多的是因为给他以坚实的基础去研究整个人类生活,探索性格和行为动机、情感斗争和思想”〔2〕。正是他的聪颖、敏感的天赋, 加上对周围人们精神生活的锐敏观察和研究,特别是对自我隐密的心理规律的精细分析和研究,使他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态势、精神变化、性格发展等的描写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生动性,甚至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仔细阅读托尔斯泰的一些作品,乃至会惊讶地发现,托尔斯泰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精神解剖和性格描写有时竟表现出某些酷似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东西,例如,在其《童年、少年、青年》(以下简称《童》)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弗洛伊德趋向。       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本我是本能的活动中心,是各种本能构成的心力总量的储藏处。执行“唯乐原则”的本我总是要使本能欲望得到满足,而遵循“唯实原则”的自我和恪守自我理想、良知禁律的超我则要检查本能冲动,并对之促进或阻挠,因而,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生活归结为冲动(渲泄)与抑制(反渲泄)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概念。用弗洛伊德这一理论分析托尔斯泰在《童》中对主人公尼古连卡精神生活的描写,似乎正合卯榫。   《童》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尼古连卡从十岁到十七岁的成长过程,而特别着力的是尼古连卡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细微、复杂的心理发展和精神变化,强调了他在自我人格完善过程中本能欲望与高尚道德、宗教感情的冲突。尼古连卡在整个这一阶段的精神生活中,有时放纵欲望(渲泄成功),有时则宗教感情、高尚道德战胜欲望冲动(反渲泄成功),有时在冲动和抑制的相互作用下生成某种转化。他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复杂内心冲突中从童稚走向成熟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渲泄与反渲泄的对抗叫做内心冲突。内心冲突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我——自我的冲突,另一类是自我——超我的冲突。一般说来,如果渲泄力比反渲泄力强大,某些行动就会出现,有的模糊思想就会变为较强的意识。在《童》中,一次历史课上,尼古连卡溜到楼梯口偷偷观望使女室,结果被姐姐的钢琴教师米米撞上,受到她的指责,接着因回答不上提问而历史课得了一分,随后又因偷开父亲的公文包而拧折了小钥匙。这接连的弗洛伊德之所谓“挫折”和“道德焦虑”,使他的本我的能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冲动——死本能派生的侵犯冲动,于是,当他受到家庭教师St.—Jérme的训斥时, 他便对St.—Jérme伸舌头,甩掉St.—Jérme抓着他胳膊的手,“使出孩子的全部力气打他”。后来,他(也是作家自己)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议论说:“当思维不事先考虑意志的各种决定,而肉体本能变成生活的唯一动力的这种时候,我不明白,一个孩子由于没有经验,特别容易陷入这种心情,他会毫不犹豫、毫无畏惧地,含着好奇的微笑,在他热爱的父母兄弟睡觉的房子里放一把火。”这些议论几乎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先声。   有时,尼古连卡的本能冲动受到自我唯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