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第七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概论(第七章)PPT

三、印度农业的结构与生产水平 印度独立以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缓慢下降的趋势。国民净产值中农业的比例1950年为58.9%,1990年为32.5%。该国农业劳动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例为58.5%。 出口农产品(棉布、麻制品、茶叶、香料、烟叶、咖啡、腰果等)价值占全国出口贸易总值的30%左右。由此可见,农业依然是印度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就业部门和出口创汇部门。 农业内部结构,分为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两部分,在农业总产值中,这两部分的比例是70:30。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米和小麦。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是整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1966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新战略”,即所谓“绿色革命”是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基础。 “农业新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以引进高产品种为核心,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使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和投入,并选择一些有水利条件的地区作为实施这种一揽子现代农业投入的对象;由专门委员会确定农产品价格结构以保证农户有利可图。 “农业新战略”实施后,拖拉机台数由20世纪60年代的1万余台发展到目前的70余万台;化肥消耗量由33×104t,提高到1000×104t;水利灌溉面积由2800×104hm2发展到近7000×104hm2。特别是优良稻种、麦种的引入发挥了核心的作用。 “农业新战略”的制定和顺利实施是该国摆脱食品短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并由此带动农业整体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印度农村的土地关系 独立前,印度农村存在着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独立后,该国政府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重点废除了“包税地主制”。 “包税地主制”,亦称“中间人地主制”,是指政府把土地交给包税主,规定由后者一方面负责定期向政府缴纳固定税额,另一方面可以把土地分租给农民,任意取给。广大农民由此变成了只能听凭包税地主任意摆布的佃农。废除“包税地主”制的具体办法是,由农民支付赎金从包税地主处赎买土地。但由于农民缺乏赎金而无法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另外一项措施是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由政府征收限额以外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项措施在实行中受到农村富裕阶层的抵制,国大党和政府内部也有不少人持消极态度,如有的邦采取按人数而不是按家庭单位确定土地占有最高限额以逃避政府征收。所以这项措施也进展缓慢。 1971年印度政府宣布“土地改革”胜利完成,而实际情况是:占土地所有者的25%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4hm2以上),占有全国耕地的65%,其中4%的大地主(占有耕地10hm2以上),占有全国耕的31%;与此同时,印度农村还存在5000多万赤贫的无地雇农。 土地改革也产生了某些积极效果。比如,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西部形成了一些资本主义关系比较发达的农业先进地区,其中,旁遮普邦在全印粮食播种总面积中仅占1.5%,但它却提供了印度每年收购商品粮的55%。但就全国而言,农村资本主义土地关系不占主导地位。 今天,印度大量土地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封建性的经济方式,如出租土地,收取高额实物地租等,剥削广大佃农。 五、印度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从总体上说,该国农业水平与世界农业平均水平尚有差距。以粮食单产为例,稻谷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200kg/hm2,而印度则是2150kg/hm2。农民还广泛使用木梨、铁犁以及十分落后的传统农具。目前全印度平均每300公顷才有一台拖拉机(拖拉机大多集中在旁遮普邦)。农村中约有80%的农民是文盲,其中半数以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不稳定。 第二,农村生产关系落后。 目前,除了个别邦以外,农村封建经济关系仍占有优势,大部分土地、财产、借贷资金和商品流通渠道以及地方政权、宗教事务等仍控制在少数地主、高利贷者和商人手中。他们成为农村经济上的垄断者和政治上的统治者。普通农民深受封建传统和宗教的影响,又缺乏资金和必要的现代文化。所以,在印度农村,无论是统治者或一般农民对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都缺乏兴趣。 第三,农业地区和农业部门发展不平衡。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印度各邦农业生产水平极不平衡。特别是“绿色革命”以后,这种不平衡更加突出。例如,该国的东部农区包括5个邦,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20%;而旁遮普邦则提供了全国商品粮的一半以上。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仅靠一二个邦解决全国的粮食问题,是不可能持久的。 农业生产各部门的发展也不平衡。例如,小麦、稻谷的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