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摘要: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由于长时间或大强度运动后出现的一种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尽快消除疲劳,就会影响训练效果,且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也会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在运动训练中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文献报道,综述出针灸疗法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方法和疗效,并对今后针灸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针灸;运动性疲劳;恢复 Abstract: Mobility?fatigue?refers to the?human body due to?the?kind of?tissues and organs?after Prolonged or?high intensity exercise?or even?the entire?bodys?ability to work?a temporary? reduction?of the phenomenon, if?not taken?effective way?to?eliminate fatigue?as soon as?possible,it will affect the results of training ,and it easy to resulting ?in?injuries, will adversely affect the?athlete?learning and life.?Therefore,?the elimination of?exercise- induced?fatigue?is very important?in?sports training.?Access to?the?fatigue?reported in the?literature?about?acupuncture?against sports?in?recent?years?to clarify?the?mechanisms,? methods, and?efficacy?of?acupuncture?against sports?fatigue,?and?acupuncture?against?sports fatigue?outlook. Key word: Acupuncture;Sports fatigue;Recovery 1前言 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训练或强劳动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 1983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大会对运动性疲劳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1]。运动员在经过一定时间、一定强度的训练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轻度疲劳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中度疲劳产生会造成全身无力、精力不集中、没有耐性、经常出差错、腰酸腿疼等现象,若采取一定的恢复手段也能很快得到消除,不会影响身体各器官机能的运转。重度疲劳表现为神经反映迟钝、肌肉收缩速度减慢、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如果重度疲劳不及时消除,就很容易产生运动损伤,从而影响运动员以后的训练和学习,抑制训练水平的提高[2]。 2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2.1 现代医学认识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机制可分为10类:(l)能源耗竭学说;(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3)内环境稳态失调学说;(4)免疫功能紊乱学说;(5)中枢神经失调学说;(6)离子代谢紊乱学说;(7)保护性抑制学说;(8)突变理论学说;(9)自由基学说;(10)堵塞学说[3]。当前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水平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机制成为如今运动医学的研究热点。 2.2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文献就有许多有关疲劳的论述。疲劳一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明确地把因疲劳引起的症候与“虚劳病”同类论述,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主要集中在形体疲劳、神志疲劳和脏腑疲劳三个方面,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思想,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疲劳症候,与内伤虚劳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肝的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恢复的主要手段是以补法为主,即“虚则补之”,对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所出现的偏态进行纠正和调整,即“以平为秘”,使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达到最佳状态,进而实现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4]。 3 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临床上针灸治疗头痛、头昏、失眠、胃脘疼痛、腰背酸痛、肌肉关节损伤等病症均具有显著疗效,针灸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5]。 3.1 电针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影响 谭新莉,孙钢,胡惕等[6]通过对60只8周龄雄性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