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1997的三代香港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过1997的三代香港人

走过1997的三代香港人   这里有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又有西方模式的思维,走过1997年,香港的回归,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三代人,带来了怎样的触动?   1997年3月28日,香港电影《古惑仔之战无不胜》上映。当时,作为此部剧的男主角,郑伊健持续风靡全港,成为炙手可热的香港男明星。香港女生李茜在该电影上映的第二天,于路边的书报摊买了一本《Yes!》杂志,和同学们一起翻看着里面关于郑伊健的新闻、资料,然后珍藏起随刊附赠的郑伊健明星“Yes卡”。   对于1985年出生的李茜来说,郑伊健就是时下在他们学生中最火的明星,已经超越了早期的四大天王和何家劲。能否登上“YES卡”、成为闪卡明星,成了当年香港艺人受欢迎与否的最重要指标。   不再神秘的中英街 你来我往 回归之后,给港深两地居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往来两地越来越方便,每天你来我往的口岸成为一道新风景。   《YES!》是一本以香港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杂志,由倪震与邵国华创办于1990年,杂志面向的群体主要是香港、澳门的年轻人,虽然如此,《YES!》在内地仍不乏捧场客。它的影响力甚至波及一些内地城市,许多80后年轻人都曾在网络上表示:“《YES!》打开了我了解香港文化的一扇窗口。”   而购买《Yes!》杂志,则是李茜他们那一代年轻人当时放学后业余生活的日常。   “看《Yes!》里的新闻、资讯、故事,买一盒朱古力味的维他奶,复习功课,等着妈妈下班回家做拿手的蒸鱼给我吃,这就是1997年的我每一天的生活。”如今已经年过三十的李茜回忆道。对于他们这些刚上中学的学生来说,那时候,1997年和过去的任何一年一样,没有区别。   香港的回归,对李茜来说,是一种触动,她仿佛感觉到自己归属感的变化,又说不清那种细节的感受。她只知道自己和同学们都很喜欢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一首歌,它的名字叫做《东方之珠》,香港歌星刘德华和内地歌星那英的组合很奇特,而这首歌的歌词又很吸引人――“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李茜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香港。   明?@的变化来自1998年,李茜发现他们的中文课开始教授拼音,考试里,拼音也成为重点的一项。从小上课几乎都是全英文教学,这让李茜突然很不适应。她不得不经常拿着书本,在周末去深圳找自己小姨的时候,向她请教。   往来深圳的次数多了后,她发现居住在深圳的人,也有了一些变化。比如,他们以前非常热衷于去中英街购物,去中英街需要非常严格的手续,在中英街的分界线也有明显的感受,一方是内地,另一方是香港。而随着香港回归后,那种特别分明的界限感没有了,去中英街也不再是一个特别了不得、神秘的事情。   除此之外,李茜的父亲李昶越,则突然换了工作,由香港的电讯公司,跳槽到了位于广东东莞的外企。李昶越告诉李茜,因为内地的机会大,他的薪水和职位都高了许多,而相较而言,一周往返一次香港的辛劳,根本算不了什么。   诚然,在向来寸土寸金的香港生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李昶越不仅需要顶受高企的房价,还需要筹划自己女儿的未来――像每一个家境尚可的香港孩子一样,选择出国。   2000年的春天,李茜去了美国纽约留学,由于从小的英文授课,她在美国的留学没有经历任何语言障碍。但是在纽约的每一天,她都非常想念自己的朋友、家人,还有,她归属的城市,香港。   相对于李茜来说,她的母亲于兆丽对香港回归的感触要深很多。家乡是北京的于兆丽在20世纪80年代末选择了和丈夫李昶越来到香港。没有人质疑她的选择,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方明珠,那里的生活,只会像明珠一样闪亮。   30岁来到香港定居的于兆丽内心有自己的苦楚。她不可能奢求一套像在北京一样宽敞的房屋,她的女儿甚至因为房间的狭小,电视与沙发摆放位置相隔太近而眼睛近视。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她需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粤语,否则,她根本无法在香港生存。属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香港,是几乎听不到普通话的。   而回归之后的香港,给于兆丽的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她的父母办理来港澳探亲通行证的手续要简便了许多,深港两地更紧密连接了,交通也越来越方便,她开始和许多会精打细算的香港人一样,周末来到深圳购置生活用品,再返回香港。   “我的节假日变多了,在香港,不仅过中国传统的节日,还会过西方的节日。”于兆丽说道。利用这些假期,她和李昶越频繁地出国旅行,非常便利的是,持有香港护照,在许多国家都是免签,只需要在旅行社订好机票酒店,就可以第二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学习普通话的香港精英   在千禧年之后,她生活的变化更大了。以往,是她苦学粤语,后来,则是同事们纷纷找她学习普通话。于是,于兆丽刚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