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pptVIP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小结:摘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 结束语 由于时间紧迫和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肯请批评指正! 感谢大家! * * * 二、怎么解读教材 从微观看 二、怎么解读教材 从微观看 1.读主题图和例题 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由。如:每个知识点的主题图是什么意思,例题反映了什么内容,等等。 从微观看 1.读主题图和例题 解压缩, 释放信息 细分层,梳理思路 填补例题的空白 从教材的角度 从学生的角度 (1)解压缩,释放信息 实验教材的编者费了很多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了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份压缩文件。对教材进行教学处理,就要对教材“解压缩”,将教材中蕴涵的信息充分释放出来。教材中一幅简单的主题图,一个简明的解答,一句简短的对话等,背后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 比如教学“公倍数”时,教材在例题中介绍了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教材会采用这种看来比较“笨”的方法呢?《课程标准》规定:“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所以,在小学阶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所涉及到的数都比较小,用枚举法不难解决,而且,枚举法来源于倍数的意义,容易理解和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在学习内容、目标要求方面既遵循了《课程标准》有关的规定又作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用枚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也有几种策略,基本的策略是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一找;变化的策略是写出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而且,是先写出其中较大数的倍数比较方便。因此,看上去教材只是提出了一个比较纯粹的数学问题:“4和6的公倍数有哪些?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实际背后有丰富的数学内涵. (2)细分层,梳理思路 小学数学的每一节教材都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这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便教利学,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土要一层层的垒,学习过程也应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往上发展。 分类(构建集合) 建立图像模型:用小棒表示相应集合中对应元素,引导学生从物体数量的角度观察事物。 建立符号模型:用数字刻画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合中的元素个数。 教材编排的特点: 例1: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⑴口算方法不惟一,呈现了两种方法: ①用表内除法计算,想8÷2=4,算80÷20=4,这里渗透了商不变的性质。 ②根据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来算除法,即想20×4=80,算80÷40=2。 ⑵接下来,利用以上口算安排了相应的估算,为试商作准备。 例2: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案例2】口算除法(人四上:P71) 渗透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80÷20= (数) 20 20 20 20 4个20 (形) 以上所说的,就是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隐性内容)①领会教材所体现的目标,即对学习者的要求。②领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③领会教材中素材的选取和情境的创设。 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呢?根据教材内容准备设计哪些相关的数学活动呢?通过这些数学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3)填补例题的空白 a.弄清楚学生学习例题知识的支撑点。 b.换角度弄清楚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旁注) c.把静态的例题,变化为动态。(用动画呈现、用实物展现) 以上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利于我们知道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最重要的,至于怎么教那是读懂教材后的自然生成。 数学家奥苏伯尔说:“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时,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相互作用,发生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有意义的学习便发生了。” “比的意义”为什么教的别扭呢?就是因为没有把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内容联系起来,新旧知识无法和谐统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但还是一头雾水。也可以说没有找出学生学习的“支撑点”。 师:同学们,你们好!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今年多大了? 师: XX同学都是11岁,邝老师今年34岁。(板书:生 11 师 34) 师:你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用老师年龄和XX同学年龄这两个信息,进行比较,你怎么比较? 生:邝老师比XX同学大几岁? 板书:34-11=12 师:这是两个量进行相差的比较。 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