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创造学思想录》教案.docVIP

2017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创造学思想录》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0课《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 课题 创造学思想录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反复品味文中思想精华,并在学习中借鉴使用。 能力目标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知识目标 了解“语录体”这种形式的特点。 ? 重点 1.把握思想录中的基本精神。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难点 1.把握思想录中的基本精神。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说教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日益加快,知识经济——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初见端倪。在这经济转变的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全球多极化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创造学思想录》,你一定会得到很多的启示。 思维发散。 通过讲述,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介绍作者 罗吉尔·冯·奥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思维科学学者,他在2001年2月写的《创造学思想录》,共64条,由张开逊翻译成中文,被介绍到中国。《深圳特区报》从64条中,选择了8条,在报上发表,并上了“深圳报业集团网站”,全国各网站纷纷转载。该文在全国影响相当深远。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了解作者。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3.积累字词。 声誉(yù) 卓著(zhuó) 疆界(jiānɡ) 俨然(yǎn)焙烧(bèi)一筹莫展(chóu) 4.理解词语的意思。 俨然:形容很像。 卓著:突出地好。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灵性: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焙烧:把物料加热而不使熔化,以改变其化学组成或物理性质。 5.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个层次的意思。 全文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解决重大问题,不仅需要严肃的态度,更需要灵活的头脑。 第二部分(2-8):培养灵活头脑的途径和方法。 第2自然段:造就自己规则,不拘前人经验。 第3自然段:多问几个假若,逆向思考问题。 第4自然段:使用你的想象,头脑始终鲜活。 第5自然段:与众不同思考,他山之石攻玉。 第6自然段:从箱子里走出,路不通再选路。 第7自然段:看到画面之外,思考问题超前。 第8自然段:设计顺其自然,创造以人为本。 二、精读感悟 (一)放松 1.理解分析: 态度严肃不代表有创造力,人的精神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灵感。 作者以猴子为喻,形象细致地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必要的。 2.举例: 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爆发出来。 ②和尚打禅,关键是放松,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 ③“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④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创造。美国科学家古德意在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粘了,冷却后也不硬了。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 (二)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理解分析: 叙述了一个打破常规获得成功的例子。“一筹莫展”说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解开“高尔丁死结”的窘态。而亚历山大却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因循守旧和创造是对立的。死结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没有创造意识。 这个寓言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创造”二字的真谛。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 死结就意味着根本无法打开,既然上帝跟我们开个玩笑,那么,就必须采取超乎寻常的非凡手段。亚历山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三)多问几个假若 1.理解分析: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用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离奇的问题都是奇思异想,这种奇异的想像表明了人不满足自己的处境。多问“假若”是为了寻找新的途径,奇思异想就是要打破规则,如果遵守规则就不需要想像力,而没有想像力也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 2.举例: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做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