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那么多人都爱“到此一游”?.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何那么多人都爱“到此一游”? 2013-06-01 02:30:20 新京报      丁×昊,南京一名普通初中生,因刻画在埃及卢克索神庙上歪扭的7个汉字“丁×昊到此一游”而名动天下,成为继“贾君鹏”之后一个知名度极高的网络知名人士。    丁×昊不是第一个(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名胜古迹上涂写“到此一游”的人。他们把自己并不太美妙的文字和名号刻写在了大江南北所有名胜古迹上:长城、天坛、秦陵、汉墓,名山、奇石、经典画、珍稀植物,没有他们不敢下手的。此前媒体曝光他的“同好”们,如在故宫铜缸上刻字的梁齐齐、在甘肃敦煌壁画上题字的高级记者宋寅等,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确实曝得了大名,只是这个名,不是流芳百世的好名,而是遗臭万年的恶名。   每一次相同事件的报道,都会引起相同的愤怒和讨论,而讨论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有提问“乱刻乱画丢了谁的脸?”有谴责“到此一游是文化劣根性”,有理性探讨“为什么国人喜欢刻到此一游”,有具体支招“用重罚杜绝到此一游”,有考据者,甚至将此文化源头一直追探到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指上留下的那行小字。应该说这些讨论,从各个角度,都部分触及了“到此一游”这个社会现象的局部原因。   形成“到此一游”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古老的传统,即自古国人旅游,喜欢勒石留名吟诗作赋,以显风雅的举动;又有文化意识淡薄,不知道文物的珍贵性和保护文物的常识,对文物失去基本的敬畏心;还有法制观念淡薄,缺少必要的教训手段和案例使其明白后果的严重性;而最重要的是,处于旅游初级阶段的人们,还没有明白旅游的真谛,不知道旅游究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身心感受,还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到过。   于是,大家普遍看到国人在各个景点,除了比个V的姿势照相之外,便是刻字留念。这种以混存在感式为目的的旅行,比起老外抱本书在海边读,或对着高原明媚的阳光打呼噜,或借辆自行车去晒得满身油亮,相差太远……   但这些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因为是“少见”才会有“多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状态,这种状态,像早期刚富起来的日本人、韩国人等一样,我国台湾地区的人们,也曾有过这样一段时期。对旅游的见识,需要一点点积累;对文化的景仰,需要一步步地学习;而对法规的敬畏,需要法制逐渐完善并严格执行。这些,都是需要过程的。   丁×昊的父母第一时间道歉,并坦陈孩子为此哭了一整夜。相信这哭绝不是有口无心的,这次事件对他本人和更多人的教育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这至少让他们明白,在当下这个人人手中有智能手机,个个都有微博或微信,悄悄作恶的几率和成本越来越大的时代,要谨慎而负责地做正确的事情。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积极地跟上,以使其不仅仅停留在曝光和网络义愤的层面,这才是解决此类不文明现象的根本。   □曾颖(作家)   ■ 媒体说   我不是说,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无关紧要。不,这是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理所当然地要谴责。我们的旅游文明要提高,要反思。只是说,当我们为此愤慨、反思之时,应该是对这个行为愤慨,而不是对“在外丢脸”痛心。是是非问题,而不是面子问题。无论国内国外,都应该如此。   ——5月26日《南方都市报》   虽然说,一国国民的文明行为不能靠法律包打天下。但是,只有文明的法律,才可能有文明的公民。这并非是“泛法律主义”,而是法律应当承担起的工具理性作用。立法禁止并细分“到此一游”的法律责任,已经无需再等了。   ——5月27日《法制日报》   丁×昊在有3500年历史的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写字,究竟造成了多大经济损失,如果可以用金钱计算的话?迄今为止,埃及有关部门尚未给出一个官方说法。因此,目前针对丁×昊的所有批评,基本是将其置于道德法庭上审判。也许,将来有一天,出现这样的事,等待当事人的就不只是道德审判、舆论谴责,而是法律制裁与经济赔偿。   ——5月27日《东方早报》   ■ 网友说   @徐小平:大约在我十三四岁时第一次从家乡去南京旅游,在南京的名胜古迹也曾经留下过“徐小平到此一游”的垃圾,而且一边写还觉得很酷。人是教育的产物——对于国人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谴责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让教育教会我们的孩子基本文明素质、文明规范。   @回灯添酒:孙悟空在佛祖手指写上“到此一游”,以为那是天边柱子,做个览景纪念。小学时我就曾在亲戚家树上刻过“到此一游”,很有成就感。我想,丁×昊刻字应该是学那猴子,至少我是。对它一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崇拜使然。老师家长应该把这家伙乱刻字被判五百年刑期的事儿讲给孩子,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后果。   @徐一龙:中国人为何爱写“到此一游”。原因诸多。可能有个根儿,之前太多人因经济等原因固守一地,难有机会外出,一旦外出就是了不得的大事,所以要留字为证。这应是上世纪90年代民间旅游普遍化后,生出的病。现在还没完全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4555046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