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在权:50年之后的心-身问题
本文作者系韩裔美国人,英文名为Jaegwon Kim,金在权是其向译者提供的中文译名。此文原是作者1996年应邀在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发表的同名演讲。——译者/文郁锋/译提要:作者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近半个世纪哲学家们对于心-身问题的探讨,批判地分析了实现、随附和突现的观念在这一问题的当代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在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路流行的趋势下,作者对内格尔还原模型在心-身关系讨论中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功能还原的模型。最后作者还指出,心-身问题的核心由意识和心理因果性两个问题组成,而目前我们在心-身问题上的主要困境就是意识的现象属性如何能被功能化的问题。
一
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心-身问题作为一个主流的哲学问题再度复兴,它像其它大多数严格的形而上学一样在数十年里渐渐过时。首个推动力来自G.赖尔(Gilbert Ryle)1948年出版的《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一书以及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著名的、即使不是很好理解的那些关于心理事物和心理语言本质的反思,尤其是他1953年发表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一书。然而,赖尔和维特根斯坦主要的关注集中在心理言谈的逻辑上,而不是关于我们的心理怎样和我们的身体运作相联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实际上,赖尔和维特根斯坦出于不同的原因都认为心-身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起因于糟糕的语言上的混乱且缺乏可理解性的论述。还有C.D.布罗德(C. D. Broad)早期的且被严重忽视了的经典之作《心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The Mind and Its Place in Nature),该书出版于1925年,然而这部著作尽管是形而上学的力作,却未能和本世纪后半叶的心-身争论发生联系且也未能指引本世纪后半叶心-身争论的发展进程。公正地说,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心-身问题其最近的起源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表的三篇论文上:U.T.普赖斯(U. T. Place)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意识是一个大脑过程吗?》(“Is Consciousness a Brain Process?”)U. T. 普赖斯的论文《意识是一个大脑过程吗?》[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1 (1956), 44-50]。甚至还有更早的关于同一论进路的现代陈述:例如S.亚历山大(Samuel Alexander)的著作《空间、时间和神》(Space,Time,and Deity,London: Macmillan, 1920, vol. II, p.9),其中,亚历山大写道:“心理过程和它的神经过程是同一个且是一样的存在而不是两个存在”;心理学家安德文?G. 柏林(Edwin G. Boring)认为:“如果我们试着去寻找感觉A和神经过程a之间的一种完美的连接,一种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来都不会出错的精致的连接,那么我们就应当把A和a视为一样的东西……在科学上如下考虑是更为有用的:即所有的心理材料都是同一个种类,而且意识是一个生理的事件”[《意识的物理维度》(The Physical 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Dover reprint, 1963), p.14]。柏林的书在1933年首次出版。以及J. J. C. 斯马特(J.J.C.Smart)的论文《感觉和大脑过程》(“Sensations and Brain Processes”)和H.费格尔(Herbert Feigl)的论文《“心理的”和“物理的”》(“The‘Mental’and the‘Physical’”),其中后两篇分别在1958年和1959年发表。J. J. 斯马特的论文《感觉和大脑过程》(Philosophical Review 68(1959), 141-56)。赫尔伯特?费格尔的论文《心理的和物理的》(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sophy of Science,vol. II, eds. Herbert Feigl, Grover Maxewell and Michael Scrive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58)。在这几篇论文中,普赖斯、斯马特和费格尔提出了一种关于心之地位的研究进路,它被不同地称作“心-身同一理论(the mind-body identity theory)”、“中心-状态唯物论(central-state materialism)”、“类型物理主义(type physicalism)”和“大脑-状态理论(the b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1年港澳台侨全国联考化学真题及答案_文档视界.docx VIP
- (一检)景德镇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
- 公司项目管理流程和制度.docx VIP
-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计算题练习.doc VIP
- 夜莺与玫瑰英文剧本.docx VIP
- 全国高校港澳台大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决赛考试题库资料500题(含答案).pdf
- (高清版)D-Z-T 0442-202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建设规范.pdf VIP
- 匹克球课程介绍.pptx VIP
-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新迎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卷(含答案).docx VIP
- 基层干部2025年个人政治素质自查报告.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