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侦查学概述-红软基地
(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犯罪 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为4.2亿人,手机网民用户2.77亿,网络普及率31.8%,宽带普及率98.1%,2011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中国已进入人人手握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时代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强势载体,迅捷、实时、全球、海量、灵活、低廉,让公众在网络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空间和舆论自由,话语权得到极大释放,促进了公民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和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网络成为“意见的自由市场”,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网络言论社会责任弱化,网络舆情难以管控,对社会稳定造成深远影响(贵州翁安 云南孟连 湖北石首) “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西方媒体) 网络威胁国家安全 网上网下形成了两个战场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贩枪、贩毒、雇佣杀人、卖淫嫖娼、赌博等犯罪突出 犯罪分子利用QQ群、网络论坛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易。 互联网已经成为刑侦工作的又一主战场 公安部督办的珠海“2.18”专案,犯罪嫌疑人邱晋秋、胡壮飞等二人通过互联网QQ与买家联系,自2008年9月以来向全国29个省共109个地、市通过物流邮寄枪支701批,已收缴仿真枪和气枪142支,气枪铅弹7000发。 2013年公安部督办、广州出动近千警力侦破的“116”网络赌博案,被告人多达68名,设局开赌5年多、波及全国9省17市、投注总金额超过4840亿元,分红、输赢返利18亿多元。 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9、9) 目的:厘清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使公民依法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 背景:社会上出现一些专事造谣、炒作、“删帖”的“网络公关公司”、“策划营销组织”、“网络推手” 2013年8月内,数以百计的网民因“制造传播谣言”而遭处理,一场以打击网络谣言为主的网络“严打”行动席卷中国 有关部门在8月底下发文件,称要依法打击网络谣言,严防扩大化 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对谣言盛行、谬种流布要依法亮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遏制网络活力,同样有违中央精神和时代潮流 《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认定问题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者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达到500次以上的,为“情节严重” 不明知是虚假事实而在网络上发布、转发的不构成诽谤罪 在网上辱骂恐吓他人,或者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属寻衅滋事罪 以发布或删除信息为由索取财物属敲诈勒索罪(“发帖型”、“删帖型”) 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构成非法经营罪 (四)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全世界警察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当前中国刑侦部门面临的主要对手和最大挑战 有组织犯罪(合法的正式组织、非法组织) 毒品、走私、抢劫、盗窃、金融诈骗、拐卖妇女儿童、流氓恶势力 根据其组织严密程度、内部分工与成员稳定情况、犯罪首领对组织的控制程度、权威高低及其职业化犯罪水平分为: 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中国黑社会的演变:明清的结社 游民 民国的帮会 中国50—70年代的空白期 80年代 严打犯罪团伙 2000年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06年至09年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09年至今全国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当前黑恶犯罪处于活跃期,并呈现一些新特点、新动向: 1、呈现出“黄赌毒枪黑”合流的趋势 2、组织头目幕后化、组织形式松散化、犯罪手法软暴力化 (成都市“李昌果”案) 3、以“合理身份”插手民间矛盾,增加警方甄别打击难度 “逢工必堵、征地必阻、医闹必赔、遇判必访” 4、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向经济领域渗透加剧 80%染指经济建设领域 近期高利放贷和暴力追债活动突出 5、寻求“保护伞”级别越来越高,办案阻力加大 2010年四川省高院《四川省涉黑犯罪调研报告》 对5年来四川法院审理的涉黑案件的审判进行调研: 黑恶势力犯罪,多要寻求政治“保护伞”,或直接将自己“染红” 无业人员、劳释人员是黑恶势力犯罪的“主力军” 未成年人在我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占到较大比例 敛财行为向高层次多领域方向发展 组织构成呈现家族化亲缘化特征 作案方式主要依靠暴力强制或滋扰 2006年至2011年: 四川省公安机关侦办黑社会性质组织案63个 检察机关公诉黑社会性质组织案50个 法院依法判决黑社会性质组织案31个 公安机关摧毁恶势力团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