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仔戏的演变-教育大集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教育部中小學資訊融入教學計畫翰林版國語教材第五冊第五課阿媽的歌仔戲數位補充教材 基隆市八堵國民小學 連明偉 設計/製作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前言? 歌仔戲是目前臺灣各種傳統戲曲中,唯一在臺灣誕生的劇種,是百分之百的臺灣本土文化產物,還「反攻大陸」傳至中國。它是先民充滿智慧的藝術結晶,讓我們來好好認識它一下吧! 影片解說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起源? 歌仔戲起源於百餘年前的宜蘭,宜蘭以漳州移民居多,所以也把漳州的「歌仔」帶來,並形成宜蘭獨有的「本地歌仔」。之後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演變為小戲,後來又吸收中國其他傳統戲曲的演出形式,形成大型的戲曲。 影片解說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落地掃? 「本地歌仔」又稱「落地掃」,演出型態十分簡單,沒有戲服,沒有劇本,演員也不化妝,完全採即興演出,而且演員清一色為男性。目前全臺只剩宜蘭地區的陳旺欉等少數藝師在傳承。 影片解說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野臺歌仔戲? 落地掃在吸收車鼓陣、四平戲、採茶戲、亂彈戲等表演方式後,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即所謂的「老歌仔」。同時也慢慢取代北管,成為廟會時的酬神戲,即野臺戲。 影片解說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內臺歌仔戲? 日治時期,不少中國劇團來臺演出,歌仔戲在此時大量吸收布景、武打、鑼鼓點等元素以及連本戲的形式,使得演出更加精采。腦筋動得快的戲院便請戲班演出,大受歡迎,常一演數月,直至電視興起,方才沒落。 影片解說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胡撇仔戲? 在皇民化運動之下,傳統戲曲都必需身穿和服,手執武士刀,甚至唱起日語流行歌曲,還加入西洋樂器伴奏,於是衍生出歌仔戲的變體--胡撇仔戲。胡撇仔戲劇情通俗生活化,不講求教忠教孝,多以愛情戲為主,演出方式十分自由。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廣播歌仔戲? 1950年代,臺灣各大廣播電臺開始延請戲班錄音播出廣播歌仔戲,後來電臺乾脆自己成立專屬戲班。由於廣播單靠聽覺,為求變化,使得歌仔戲在音樂方面的創新更加豐富。 影片解說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電影歌仔戲? 1955年,都馬班拍攝史上第一部電影歌仔戲「六才子西廂記」,但票房不佳。1956年,陳澄三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引發風潮,各戲班相繼投入拍攝,直至1965年停歇。 影片解說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電視歌仔戲? 1962年,台視成立,也把歌仔戲電視化。先是「金鳳凰歌劇團」,其後的楊麗花則造成大轟動!但在當時的推行國語政策下,電視臺一天只能播出半小時的臺語節目,使得歌仔戲刪去了許多唱腔與身段,甚至還出現了國語歌仔戲,對歌仔戲藝術是一項不小的傷害。 影片解說 歌仔戲的起源與演變 ?精緻化歌仔戲? 解嚴後,本土意識開始高漲。約自1980年代後期,歌仔戲被視為本土藝術的表徵,除更加重視唱功與身段,還融入西方劇場元素,布景與服裝也更顯精緻華麗,在國外演出屢獲好評。明華園及河洛歌子戲團可為其中代表。 臺灣歌仔戲反攻大陸 1925年,廈門地區的劇團請臺灣地區的歌仔戲藝人前往教戲,歌仔戲自此在閩南地區流行。1928年,臺灣三樂軒在廈門演出,轟動一時,此後閩南地區便開始出現歌仔戲班。這是華語地區的傳統戲曲中,唯一由臺灣傳入中國的劇種。 歌仔戲可以這樣演 小朋友,你以為歌仔戲是老掉牙的東西,只有阿公、阿嬤才會看嗎?看看下面這一段充滿創意的歌仔戲吧! 創意歌仔戲欣賞 本教材參考資料 * * 所謂「歌仔」,就是一種每段四句,一句五字或七字,以演唱的方式來說故事的民歌。而「本地歌仔」的「本地」,指的則是宜蘭。 陳旺欉先生 野臺歌仔戲是沒有劇本的,只有劇情概述。表演時全靠演員的真功夫以及演員們與文武場的默契。即便到了今天,大多數的劇團仍以此方式演出,有人做過研究,全臺有劇本的歌仔戲團大概不超過五個。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在臺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傳統戲曲演出,戲班只好穿和服,甚至唱日語演出歌仔戲。 由於內臺歌仔戲是售票入場的,為吸引觀眾買票看戲,許多舞臺效果也在此時出現。 「胡撇仔」其實就是英文「opera」的日語發音。 「金枝演社」是國內推廣胡撇仔戲最力的團體,圖為「玉梅與天來」海報。 當時最有名的廣播歌仔戲團為正聲廣播公司的「天馬歌劇團」。楊麗花便曾是其中團員。林美照廖瓊枝等人也都在電臺唱過。 當時歌仔戲中有一種叫「中廣調」的曲調,便是由中國廣播公司所創立的。 陳澄三的「拱樂社」可說是最早的歌仔戲補習班,當時還捧出了一位小童星--許秀年。 楊麗花小姐的電視歌仔戲海報 福建省文化局在1950年代初期,將「歌仔」改稱「錦歌」 ,「歌仔戲」改稱 「薌劇」 。中國方面並宣稱臺灣的歌仔戲是傳自於福建的「錦歌」、 「薌劇」,這絕對是不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