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读新华社通讯史读书心得体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读新华社通讯史读书心得体会

2011读新华社通讯史读书心得体会 抗日敌后、纵横大江南北,直至建立新中国的漫漫征程中,前仆后继的新华人所写就的新华理想、新华气势、新华情怀、新华作风和新华寻求,本身就是党的信心、党的宗旨、党的作风的生动体现。这就是:向着崇高、向着正义,敢于就义、敢于成功,情系国民、为了国民,一丝不苟、科学求实,勇于开辟、勇于创新。它的核心是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好汉主义。 新华理想:向着崇高向着正义 1931年11月7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出身。也就在这一天,靠着从敌人手中缉获的一部半电台,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信社应运而生。红中社播发的第一批消息,就是宣告这个国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出身。从此,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声音,通过这个年轻通信社的电波,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作为我党最早的媒体机构,新华社从出身之日 起,就把中国共产党人的朴素理想——建立国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作为自己的不懈寻求。为了这一崇高而正义的理想,第一代新华人在光明与黑暗较量的枪林弹雨中组稿写稿、收发电讯、编印报纸,既是革命战斗的报道员,也是冲锋在前的战斗员。怀着对创立崭新的国民共和国的必胜信心,新华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及时、充分地报道党所领导的国民部队由弱变强的成功过程,真实、完整地记载党的事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回想这样一段历史,新华人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新华社的历史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一样长。 80年与党共进,80年发展壮大。今天,新华社已从当初的“茅屋通信社”、“马背通信社”、“窑洞通信社”发展成为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笼罩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跨入了世界性通信社行列——新华社的矫健姿势正折射着一个大国的崛起。80年间,无论职能使命如何拓展、机构人员如何演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流传手段如何更新,新华人寻求崇高、寻求正义的理想始终未变——这,也是新华社在80年漫长过程中始终能够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要害所在。 新华气势:敢于就义敢于成功 1935年2月24日,留在苏区的瞿秋白在突围途中被俘。4个月后的一个夏日凌晨,在福建长汀罗汉岭下,36岁的瞿秋白唱着自己早年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走到一处草坪盘腿坐下,向刽子手微笑说“此地甚好”,从容就义。 作为红中社最后一任负责人,从20岁起就患上严重肺病的瞿秋白,在主持红中社的日子里,每天都保持写稿审稿到深夜。红军主力长征后,瞿秋白领导奋战在苏区的红中社人员,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保持出版《红色中华》4个月,发行24期,书写了红色中国消息史上一段悲壮篇章。 倒在敌人枪口下、倒在血泊之中的新华人,瞿秋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从土地革命战斗到抗日战斗直至解放战斗,新华社经历了整整18年的残暴战斗过程。这段峥嵘岁月,新华社就义了139名烈士。在中外消息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像新华社这样,持续经历如此漫长的战火考验;也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像新华社这样,在如此短暂的时空内献出这么多可贵的生命! 在战斗年代,新华社记者首先是敢于冲锋的战士——只是他们比普通的战士多了两样兵器:钢笔和相机。他们在与抗敌军民一起浴血奋战的同时,又把好汉们的壮举真实地记载下来,化作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特别“兵器”。记者与战士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新华社记者与普通战士一样、甚至比普通战士更直接地面对就义的考验。正如这部社史所记载的那样,“处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华分社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会宣传战线上奋斗的本事,而且要擅长对敌作武装奋斗,不但会写文章,还要会打仗。他们往往白天打游击,晚上写消息,自己背着油印机和笔墨纸张,辗转战斗于敌后,直到抗日战斗的最后成功。” 新华社的战斗年代史是一部生命与鲜血铸成的史诗。在这生命与鲜血的背后,展现的是新华人永不褪色的气势:敢于就义、敢于成功。 晋察冀前线分社记者萧逸,是文学大师茅盾的女婿。解放战斗时代,他先后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重大战斗,写出大批生动感人的战地通信。1949年初,萧逸在刚刚解放的北平见到茅盾先生,岳父的勉励使他更加坚定了记载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信心。这年4月,在太原战斗前沿阵地采访的萧逸,冒着弹雨向躲在地堡内的敌军喊话,不幸中弹就义…… 何云、郁永言、戴烨、沈蔚,仓夷、叶邦瑾、钱毅、谢文耀……面对长长的烈士名单,我们的眼睛一次次被这些名字撞湿。硝烟滚滚中镇定自若,直面艰险,百折不挠,新华社的战斗年代史是一部用英勇与无畏谱写的好汉篇章。 80年前仆后继,80年好汉辈出。在今天这样鸽哨系着阳光的岁月,新华社的大部分人早已不再时刻面临生与逝世的决定和考验,但敢于就义、敢于成功的无畏气势,早已矗立在新华人的心灵高地上。这,也是新华社在80年漫长过程中始终能够勇立时代潮头、担负历史重任、创造精彩事迹的力量之所在。 新华情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