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优秀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数函数》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是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的基础上引入的,由此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指数与对数的联系,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检查和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归纳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类比联”、“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定义域、值域之间有什么关系? 说明:定义域、值域是函数的两大要素,再加上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讨论。这里,让学生探究并汇报问题的结果(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的值域和定义域。)(显示)通过比较,进一步感受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探究2:描点作图,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说明:图像是研究、验证性质的工具之一,也是函数的表示方法之一。这里,要求学生自主绘出,的图像(指数函数的图像给出)。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三是为下面学生探索对数函数的性质奠定基础。在学生观察、讨论或动手翻折的基础上得出图像之间的关系:关于直线对称,并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显示):当时,函数与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根据探究1、2的讨论,适时给出反函数的概念(不展开讲述),指出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我们把称为的反函数,称为的反函数,即它们互为反函数。) 一般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 探究3:观察图形,类比联想指数函数的性质,你发现了对数函数的那些性质? 说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准备这样处理: (1)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讨论。探索性质可以借助学生自己绘制的图像,也可利用老师给出的图像。(显示) (2)引导学生在类比联想指数函数的图像特征和函数性质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充分发表意见,并与周围的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分析、类比、交流讨论,使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模糊不清的知识得以明朗、一致。 (3)让学生把自己总结出的结果和图像“整合”成知识图表,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 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图象 图 象 特 征 1、图象的位置: 在y轴的右侧; 2、图象过定点:(1,0) 3、图象向上无限延伸,向下无限接近y轴. 3、图象向下无限延伸,向上无限接近y轴. 4、随着x增大,图象是上升的 4、随着x增大,图象是下降的 5、时,函数图象在x轴的上方; 时,函数的图象在x轴的下方; 5、时,函数图象在x轴的下方; 当时,函数的图象在x轴的上方; 函 数 性 质 定义域 值 域 R 单调性 单调递增 单调递减 奇偶性 非奇非偶 探究4:再仔细观察对数函数图象,你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在学生深入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发现,这里主要指出两点发现: 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2)底数a的变化对对数函数图象的影响:当a>1时,a越大,图像在第一象限内曲线越靠近x轴;在第四象限内的曲线越靠近y轴。 当0<a<1时,a越小,图像在第四象限内曲线越靠近x轴;在第一象限内的曲线越靠近y轴。 对第二个发现,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进一步印证学生的发现,并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3、例题讲述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说明:通过例1要让学生明确,求解对数函数定义域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真数大于零”,当真数为某一代数式时,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单独提出来求其大于零的解集即该函数的定义域 例2 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⑴ log 23.4 , log 28.5   ⑵ log 0.31.8 , log 0.32.7   ⑶ log a5.1 , log a5.9 ( a>0 , a≠1 ) 例3 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 67 , log 7 6 ; ⑵ log 3π , log 2 0.8 .(2)课后思考题:(p70,ex9)如图,已知函数的图像分别是,试判断1,1,a,b,c,d的大小。 说明:设置这样的两道课后思考题,使得课堂教学得以很好的延续与深入。 教学素材/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 教学素材/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