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调研.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虚假诉讼问题的调研 近年来,借助诉讼这一合法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虚假诉讼现象不断出现。虚假诉讼不仅严重侵犯国家、集体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浪费宝贵的司法资源,也极大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民事诉讼本是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手段,但一些人企图借助这一合法外衣,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动机正在得到强化。不少人不但不以此为耻,反而以获取非法利益为能事。虚假诉讼多以调解结案,隐蔽性极强,发现和查处难度较大,此类行为成为法律监督的“真空”地带。在法律规定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如何及时、有效监督虚假诉讼成为摆在司法机关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虚假诉讼概念与特征 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或权益的诉讼行为。 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有共同特征也有本质不同之处。共同的特征:1、行为人主观上都存在过错或恶意,其行为均具有违法性。 2、行为人均以侵占他人财产或获取非法利益或使他人受害为追求目的。3、行为人都以民事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手段具有隐蔽性。4、行为人非法目的的实现都有赖于法院的审判权和执行权,诉讼的合法外衣被行为人恶意利用。但两者又有各自的特征:1、虚假诉讼的参与主体为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恶意诉讼的主体通常仅为一方当事人。2、虚假诉讼具有合谋性和非对抗性。虚假诉讼是原、被告双方恶意串通,欺骗法院和法官,获取非法利益,双方当事人不具有对抗性,即便有,也是“虚假”的对抗,已达到迷惑法院和法官的目的;恶意诉讼一般是单方的恶意诉讼行为,不存在双方合谋的情形,因而仍具有对抗性。3、侵害的对象不同。虚假诉讼行为人侵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诉讼相对方的权益。因为虚假诉讼的合谋者,是非法利益的共同体,其侵害的对象不可能是相对方,只能是第三者。而恶意诉讼侵害的对象通常仅限于诉讼相对方,而不会是第三人。4、虚假诉讼的原、被告之间不存在真实的民事法律关系,因为它起诉的主体、事实、证据纯粹是子虚乌有;而恶意诉讼原、被告之间可以存在真实的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滥用诉讼权利的一类。虚假诉讼的当事人由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滥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式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或者裁定。一般而言,恶意虚假诉讼多为以下几种形式:通过虚假民间借贷转移离婚财产;通过虚假民间借贷转移企业财产规避破产风险;  通过虚假民间借贷转移即将被法院执行的财产;通过虚假诉讼认定驰名商标。这类诉讼的危害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但侵犯了受害人的合法财产,同时还欺骗了国家司法机关,将司法活动变成了诈骗行为的一个“有效工具”,是的司法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二、虚假诉讼的成因分析 虚假诉讼集中发生在民间借贷、离婚分割财产、企业和其他组织、自然人的财产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等案件中。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特点,或对涉诉的财产进行重新分割,或需要确定某种债权的具体份额,通过虚假诉讼获得法院的判决,会改变原先的份额,将给其中的当事人带来直接的利益。参与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往往是亲属、朋友、同学等,由于他们与虚假诉讼的导演者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因此,通过他们进行的虚假诉讼不但成本较低,操作方便,而且“可信度”高,不易为外人所觉察,查处难度也较大。 虚假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病象,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民事活动所遵循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与权利自主处分原则及民事审判权的被动性特征客观上为虚假诉讼提供了滋生的条件与生存的空间。民法属于私法,法律对待民事关系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和权利自主处分的原则。只要双方当事人形成合意,法律就应予以尊重。另一方面,法院民事审判权呈现被动性的特征。被动性要求法院不能主动介入、干预当事人的诉讼活动。诉讼中采用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方式。原、被告是对抗的双方,法院是中立的裁判者。当事人提出主张、答辩、抗辩、放弃、承认、变更、调解与和解等,均具有自主性。对当事人的自认行为,自主处分行为,达成的和解、调解协议只要不违法,法院均不应否定。民事诉讼的这种性质为虚假诉讼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只要虚假诉讼双方当事人互相串通,虚构事实与证据,从表面上达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诉辩双方对事实和证据没有异议,法院就不大可能去审查双方证据和民事法律关系的真实性。正因为如此,虚假诉讼者往往能轻易得逞。 2、虚假诉讼者所能获得的非法利益或达到的非法目的较之法律风险与代价严重失衡,虚假诉讼的法律风险大大小于虚假诉讼所能获得的不法利益。虚假诉讼的违法性和应受谴责性人所共知。虚假诉讼行为人所追求的不法利益,与虚假诉讼的成本相比,存在巨大反差。倘若虚假诉讼东窗事发,行为人最多被处以罚款、拘留,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屈指可数。进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