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配乐到台语流行歌曲的实践者--李临秋战前-大同大学通识中心.PDFVIP

从电影配乐到台语流行歌曲的实践者--李临秋战前-大同大学通识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电影配乐到台语流行歌曲的实践者--李临秋战前-大同大学通识中心

從電影配樂到台語流行歌曲的實踐者 --李臨秋戰前作品的時代意義 黃文車  摘 要 習慣在深夜、燒酒、夜來香三物陪伴下創作的李臨秋,其作品橫跨二戰前後, 其歌詞特色以描寫庶民文化為要 ,因其認為要將社會狀況反映在作品裡才有意 義。但相對於戰後作品的嫻熟多元與批判觀點,李臨秋的戰前歌詞多側重在庶民 情愛,尤其是女性思維的描摹更具巧妙。以其戰前的作品而言 ,李臨秋在電影宣 傳歌曲到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過程所佔有的位置,是其在詞風新舊轉變中 ,實踐 突破歌詞句式型態但仍維續文雅婉約的風格,就當時引領台語流行歌曲的積極發 展而言 ,當有其時代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 李臨秋 、台語 、流行歌曲 、電影配樂 、望春風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1 一 、前言 :日治時期的現代化風潮 日治時期是個非漢族群、外來政權統治台灣的特殊時空環境,加上二次大戰 的戰事氛圍影響,台灣許多以漢文化為中心的藝文活動均被禁止,能在檯面上活 動的或多或少都得呼應國策,或以皇民身分遮掩。許多知識份子委婉曲折地進行 書寫或創作,無論是新文學或傳統漢學,都有可能是個需被重新定位的多元複雜 課題。但是隨著文獻資料的逐漸出土,以及詮釋理解的多元進路 ,我們更可以確 定的是,台灣文學的發展並沒有因為日人統治而宣告完全萎靡,相反的卻因為這 樣的緣故 ,書寫台灣本土的意識及運動自1930 年代以後逐漸萌芽 ,台灣人於是 1 開始認知所謂的 「以台灣話文 書寫台灣文學」的訴求原來可以被實踐 ,黃石輝 的鄉土話文理念是其開端 ,爾後在 《南音》、《三六九小報》和 《風月報》上的台 灣話文作品即是證明,從此要引申去談的是日治以來的台灣民間文學整理運動 。 雖然日人進到台灣後先後成立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及 「台灣慣習研究 會」,也出刊 《台灣慣習記事》以便整理掌握台灣舊慣土俗 ,然而從殖民角度出 發,日殖民者的采集多以同化目的為訴求。台灣人真正意識自己的民間文學之重 要存在性 ,還是要和鄉土文學與台灣話文運動結合後才出現 。1927年 ,九曲堂 的鄭坤五在自編的 《台灣藝苑》整理台灣歌謠時提出 「台灣國風」的概念 ,自此 以後 ,台灣鄉土文學的主體性才真正被認知。爾後在黃石輝、郭秋生等人推動鄉 土文學與台灣話文運動的過程,台灣話文與台灣民間文學被視為推動「文藝大眾 化」的最佳工具及文本,則台灣民間文學的采集整理才在三○年代後逐漸起步 。 在此過程間,歐洲的民間文學與歌謠采集經驗與成果經由中國與日本分別傳入台 灣,其更包括中國五四運動後北大與中山民俗學會之歌謠整理運動,以及日本民 俗學及歌謠整理的理念及成果輸入,台灣有志之士於是開始意會到台灣民間文學 的這份珍寶,即便當時的台灣民間文學具有「工具色彩」,但1930 年後的台灣民 間文學及文化便在台灣知識份子的努力下逐漸累績成果。 在采集整理台灣民間文學過程中,閩南語傳統歌謠是不可忽略的一項成果。 其發展可從日人官方整理的 《台灣慣習記事》,或個人整理者如平澤丁東的 《台 灣的歌謠與著名故事》(1917)或片崗巖的 《台灣風俗誌》(1926)開始,以至台灣的 《南音》、《台灣新民報》等雜誌和 《三六九小報》、《風月報》等消閒小報中皆有 成果展現 ,俟至1936年李獻璋的 《台灣民間文學集》始集大成 。 這些被采集整理的閩南語傳統歌謠,其實是台灣人習慣念唱的「七字仔」(四 句聯) ,其從歌仔省化而來 ,也揉合了台灣褒歌、客家山歌,更隨著台灣歌仔戲 、 民間小戲的盛行而四處傳播。南部的蕭永東、洪鐵疇(懺紅)等人各有〈迎春小唱〉 系列、〈黛山樵唱〉等整理及仿作歌謠發表於 《三六九小報》上 ;而北部在 《風 月報》雜誌中采集整理閩南語傳統歌謠最為用力且厥有成績的當屬於大稻埕的歌2 人醫生林清月。當時正好進入日本殖民的穩定期 ,工業化與農業精緻化的產業 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伴隨著現代化思潮與文明的傳入,台灣的都市開始從傳統 蜕變 ,咖夫厄、茶店藝旦間 、歌舞台林立 ,烏貓、烏狗不分日夜流連 ,新式的蓄 音器取代傳統胡絃 ,七十八轉的黑膠唱片搶走不少走唱者的記憶 ,1930年後的 《三六九小報》和 《風月報》等小報剛好記錄著那個年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