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小组工作理论与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讲 小组工作理论与方法

第7讲 小组工作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的概念 1、什么是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的定义: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改变行为,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获得个人成长。 要素--人物、目标、手法、过程 2、小组的类型 3、小组的特征: ①有一个人以上; ②形成关系; ③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④成员间互相影响; ⑤地位与角色的演变 ⑥成员有归属感; ⑦小组有发展阶段; ⑧有例如规范、准则等社会控制; ⑨小组的文化与气氛 4、小组工作的功能 5、 小组工作的原则和技巧 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和相伴而来的行为多样性。 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多样性。 3.真诚接纳每一个人。 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 5.鼓励和促使小组成员之间有益的合作关系。 6.适当修正小组过程。 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 6、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的比较 1、个案工作较重视个人心理改变,小组工作则强调整体改变(心理机能、社会机能); 2、个案工作发展较早、方法较完备、深入,小组工作使用方法相对较少; 3、个案工作服务对象相对较少、但花费时间长;小组工作服务对象较多,但花费时间不多; 4、小组工作中案主学习效果比较具体、快速而且更加行动化; 5、个案工作中案主只从社工一人那儿获得帮助;小组工作中案主不仅从社工那,而其能从其他成员那获得帮助; 6、对小组工作效果评价远比对个案工作效果评价复杂、困难。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 一 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源于睦邻组织运动,是最早的小组模式。 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它的原则与社区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共识与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这一模式较多地运用在社会政治小组和组织小组中。 该模式也被许多社区发展(社区组织)机构采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发展工作。 国内扶贫工作的非政府组织 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 妇女成人教育小组,应对市场的压力 单亲母亲自强小组、离婚妇女适应小组-社会性别意识 (一)理论: 1.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着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变迁。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就是通过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2、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人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如果小组及成员能找出共同目标,且培养出自我主动的行为去推动小组历程,小组成员便能自我发展,运用技巧去参与有意义及负责任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运用 1.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的总目标是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第二,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 第三,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推动社会变迁。 2.小组 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有共同期待的社会目标,即社会变迁(社会改造); 小组成员为了社会整体利益有一套共同信仰的价值观(社会公正、社会关爱和爱等); 小组作为一个行动整体共同付诸社会行动; 小组成员在社会行动中逐步自我完善和发展。 3.组员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民主参与的机会和潜能,组员可以是全社会所有公民,特别是鼓励那些社会弱势边缘群体参与。 4.优势和限制 最大优势就是符合社会工作原初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的理想,它将个人的问题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社会目标模式是非常注重公民参与解决问题。 这个模式的优势还在于通过小组工作发展社会组织,通过社区组织进行社区教育,以此提升民众的意识,达到社区赋权的目的。 这个模式的限制是过分依赖意识形态,使它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忽视了个人的独特需要,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解决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 二 互惠模式 互惠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节模式(medating model)。 主张者:施瓦茨,他认为在助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 (1)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库利反对将人与社会对立或割裂开来。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2)镜中自我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